教師論文投稿教育技術創新應用與教師教學能力
簡要: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教師論文投稿 :探究教育技術創新應用的
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師論文投稿:探究教育技術創新應用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前言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是學生的引路人。大批青年教師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和社會對高校教育質量要求的提升,而涌入高校教師隊伍。另外在2012 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把“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作為高校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意見要求“要求各級政府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特色的需要”.盡管構成教師教學能力的要素非常廣泛,而教師教學最基本的如的認知能力、設計能力、調控能力、信息收集運用能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六大方面,影響到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教師教學效果的能力因素都被包括在其中。在六項能力要素中,創新是貫穿始終的能力,因此教學創新能力就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最高水平[1].而教育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也是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
一、教育技術屬于現代教師的知識結構必備成分
教育部在 2004 年正式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是我國第一個有關于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的標準,盡管與國外相比,針對我國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出現姍姍來遲,和美國而言,晚了將近十年。但此標準的實施對我國的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故此該標準的頒布是一個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的事件[2].據教育部統計,中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教師 1301.86 萬人。故而,這個龐大的教師隊伍為了保證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也急切需要進行該從業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而針對這一需求,《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試用版 2010 年 9 月)》的出臺,為制定高校教師教育技術的培訓標準提供了參考[3].對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內進行新課程改革而言,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對其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課程形態的變化,無論是教學資源的獲取和還是教學資源的重構,此外,既包括教學方式也包括評價方式的變革、都離不開教育技術能力的支持[4].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現代教育技術就是技術在教育事業中的應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在于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要以現代教育思想及理論為指導;現代教育技術不只是最新的現代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運用,其中還應當包含傳統的教育技術手段。[5]
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學工作者要積極地運用先進的現代教育的技術,并靈活地在教學中加以應用,使教育質量得到切實地提高。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教師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主要力量。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擴大發展,師資隊伍趨于年輕化,中青年教師的比例逐年擴大,但是由于許多院校的專業特殊性,專業授課的教師絕大部分為非師范類畢業,盡管他們不缺乏專業知識,但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相對缺乏,表現出授課教師們在教學能力上差異較大,因此對整個教學水平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6].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如何盡快適應陌生的教學環境和了解教學活動,如何把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顯得尤為迫切。所以青年教師急需學習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因此補充式教師培訓模式(重視知識、技能和充分開發應用教育技術)對青年教師非常適用[7].雖然青年教師多是博士、碩士,在入職前學習了學科專業知識,但是以此形成的知識結構往往制約著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他們在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知識及實踐知識基礎普遍相對薄弱。尤其是教學的規律、原則、方法、策略與教學行為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實踐經驗等都非常欠缺,在青年教師身上體現出基礎知識薄弱、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的弱點。現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下,教師的知識結構已不僅僅包括“學科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的模式,還包括教師必須具備人文科學、教育、工具性學科以及技能技巧(包括教育技術)。由于青年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難以獲得,情境性學習的機會比較缺乏,從而影響其教學能力的增加。[8]
相關學者認為,高校青年教師應側重發展教學能力,并把提高教學能力作為自己教師生涯的終身奮斗目標,在教學理念、職業道德及教學技能等方面,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逐步地向專家型教師的目標前進。這就要求青年教師要為人師表,以學生為本,自覺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踏踏實實提高教學水平,加強團隊合作,形成集體進步。青年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就是要求青年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思想,要不斷增強自主發展意識,而隨著現代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青年教師應用教育技術后,他們的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會加快,反過來,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教師教學能力、專業技能水平要更高,因此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需要不斷的更新教學觀念同時補充新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以滿足教學要求。
二、近年來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不斷更新,為提高教育質量發揮積極作用,也促進了教師教育能力的發展
現代教育模式由過去經典的板書式講授,慢慢發展到應用計算機的多媒體教學,而隨著互聯網的應用及普及,網絡教學也慢慢深入人心。這些信息服務和技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強有力工具。信息化在競爭激烈的 21 世紀國際教育領域,既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時期,也是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發展的重要生長點和戰略資源[9].尤其在現階段,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已進入 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時代,MOOC 為人們提供的在線課程,方式上開放、靈活、質量高,價格低廉甚至免費提供,因此對于學習者而言,學習成本大大降低,在學習方面不限制時間、地點和人數約束,因此這種學習方式突破學校圍墻的禁錮、跨越國籍的界限而流行于全世界,MOOC 憑借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現代教學模式和以“學”為本的育人理念,顛覆傳統教學,引領了第三次教育革命,既在全球范圍興起了教育及教學信息化的革新運動,使得全球教室扁平化發展加速進行,而對傳統教育的競爭進一步加劇,使得傳統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機遇與挑戰,對 MOOC 及其引發的一切,各國政府、高等院校及商業機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10].
三、教育技術也是優秀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主要技能
有研究發現教師的教齡超過 15 年以后的教齡時期,教師的主要困惑集中在“如何有效的開展教育研究”,而解決該問題的的核心是,該階段教師必須具備以下技能,既深刻理解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并針對其開展教育研究和實驗,充分開發和應用教育技術[11].另外決定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育高度的關鍵因素,是教師一定要具備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這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是終其一生也很難達到的高度。知識能力結構的是否合理,信息渠道和專業指導渠道的多寡,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是否形成以及同行之間切磋、交流的頻度和機會的多寡,這些因素是造成一般教師與優秀教師的差距所在。
四、教育技術是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之一
在教育研究領域應用的研究方法一定要精致、堅實,否則,得到的研究結論就會受到質疑。而研究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做到準確、精致和堅實,就必須對研究者既教師進行訓練,研究者研究方法論是必須的,特別是在培訓專業研究人員的過程中,對方法論的研究和學習尤為注重[12].對方法論的研究具有提高研究人員素養與研究能力的普遍意義。與之相對應的,教育研究人員素養(包括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研究方法的創新、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從觀念創新的角度,以及從提高方法論的普及與創新、研究手段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創新思路、研究模式的創新思維等方面,可以提高科學創新能力。分析教育技術在教師教育能力發展方面的創新及應用過程中形成的特征及存在的問題,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有一定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學(修訂本)[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350.
[2]何克抗。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意義及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11):20.
[3]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國家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試用版)[EB/OL].2010-09-26.
[4]宋光輝。實踐應用取向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實驗教學的有效實施與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4):118-120.
[5]周洪興?,F代教育技術在計算機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縱橫,2015(6):233-233.
[6]楊莉,石煥煥。廣西普通高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分析及培養問題的研究[J].高教論壇,2006,12(6):136-140.
[7]謝維和。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J].高等師資教育研究,2002,14(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