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項目教學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16年6月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我國要在未來四年逐步實現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一致的現代化信息教育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革新給中職傳統教學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新技術在改變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方式,也在沖擊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轉型步入信息化時代。只有通過信息化教學改革,才能順應新時代的潮流和要求,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展現學生個性,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
二、信息化項目教學特點
信息化項目教學是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重新整合教學資源,以項目教學為基礎,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一)教學資源開放性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從教材中獲取全部的知識,信息化教學中獲取知識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從網絡獲取學習資源,可以從公共電子圖書館獲取相關信息,也可以從專業資源庫獲得知識。在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在“汽車維修技術網”“汽車之家”等網站獲取資源,也可以從學校教師建設的汽車學習資源庫中查找相關章節的微課,還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觀看與學習任務關聯的微課。學習方式不再是固定、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
(二)課堂互動多樣化
傳統學習的交流方式只限于教師問、學生回答。信息化課程教學的交流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線下交流和線上交流。可以通過微信群交流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難點知識;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留言等開展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例如在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課程的《電動車窗的檢修》學習任務教學中,課前通過學習通智慧教學平臺發布任務預習交流、課中以直播方式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實訓資源缺乏導致學生難以學習的關鍵問題。通過信息化手段使課堂交流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習效率。
(三)學習自主性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的被動性決定學生不能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他們的問題意識薄弱。通過信息化項目教學,每個學習任務都由實際生產生活的問題引入,學生學習能帶著問題自主尋找答案,采用手機、計算機、ipad等信息化設備主動積極學習。在汽車電控發動機維修課程的《空氣流量傳感器檢測》學習任務教學中,以真實的企業檢修案例引入課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通過自主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手段,尋找學習平臺上教師發布的相關問題答案。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中心,開辟出一條新的信息化學習道路。
三、信息化項目教學的結構
教學結構是指教學所涉及的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策略。在項目教學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手段進行重新設計,共分三個環節,分別是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評價。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化為輔助,構建課堂。
(一)課前預習
課前教師根據學習任務的目標,結合課程資源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本次課前學習任務。通過微信、QQ和學習平臺等交流方式發布預習任務。學生通過平臺學習資料進行預習并完成作業,教師通過學習通后臺監測學生學習情況和測驗完成情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效果,并分析數據調整改進教學內容。利用學習通教學平臺做好學前準備。打造共享開放課堂,讓學生在課前獨立思考與學習,為后續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二)課中學習
在傳統課堂課中學習階段,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教師布置問題,學生完成任務兩個階段。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自主性。而信息化項目教學則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學生為主體地位的一種教學方式,注重課堂與學生的多維立體互動,通過互動延伸學習新知識,將課中學習過程分為以下三個環節:明確項目、分析項目、實施項目。
1.明確項目
教師根據學習資源,通過多種方式創設與本次學習任務相關的“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項目學習,還可以結合課前預習情況直接導入項目,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明確學習任務。通過創設場景和學生交流,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工作任務。
2.分析項目
在明確任務基礎上,學生帶著疑問分析項目任務。教師在學習平臺上推送學習資料,以問題引導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理論知識,探索新知。利用學習平臺的交互功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效果,提問答疑。通過信息化手段輔助學習,教師由傳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成促進者,促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構建。通過分析項目,理清項目理論知識,為后續實施項目做好充分準備。
3.實施項目
在實施項目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發布的信息化操作指引,并結合項目分析的理論知識來完成項目實施。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實行統一答疑,糾正操作。學生利用手機收集本小組操作視頻和素材上傳至學習平臺作為項目評價依據,并通過平臺功能進行線上的討論答疑,課中多維立體互動,實現高效的學習。實施項目中教師主要基于教學平臺的線上數據分析、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項目操作實驗視頻,課中的小組作業進行在線點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查學習效果,并糾正問題。
(三)課后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智慧課堂的評價摒棄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采取多角度的評價。根據評價的主體分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
學生自主評價主要填寫教師在學習平臺發布的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后臺數據信息,教師能準確高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課后差異化的輔導。小組互評,主要依據學生在學習平臺的操作視頻以及小組展示的情況進行評價,并在學習平臺進行線上評分。教師在學習平臺獲取課后學習數據進行師評,通過對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課程訪問時長、出勤情況、課堂問答情況、師生互動及作業等后臺資源數據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評價。
推薦閱讀:《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報道科研成果,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空氣,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為社會建設培養和發現人才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