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迅猛發展,各類新聞網站、手機報、播客等新媒體都無時無刻不在向受眾傳遞著新聞資訊,給廣播電視媒體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沖擊,傳統的廣播電視傳播優勢受到了極大挑戰。本文在此介紹了新媒體的概念,分析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提出了廣播電視要從讓內容成為核心競爭力、媒介融合,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以及在經營方式上開展合作三方面應對新媒體挑戰的發展路徑探索分析。
《媒體時代》辦刊宗旨:以“媒介關注、學理探討”為宗旨,著重反映媒介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體會和新經驗,探索現代媒介發展中的新思路、新特點,為我國媒體行業提供一個發表與展示成果的平臺。本刊是建設、發展和管理媒體行業的必讀刊物,與全國學術界保持著密切聯系,創刊以來得到學術界以及相關讀者的廣泛好評。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1.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的,是繼報刊、雜志、書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迅速發展起來的全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衛星、無線通訊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數字電視、手機,以及其他的智能終端作為硬件設施,向用戶提供新聞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開始整合報紙、雜志、廣播、音像、圖書、電視、電影、網絡等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收聽器官,在受眾覆蓋面和傳播效果方面都比以往要提高很多,我們真正進入了全媒體時代。
2.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新媒體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在信息傳播方面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點:
一是傳播速度更加迅速。新媒體的便捷性,操作的簡單性等特點能使人人都可以隨身隨處使用,來抓拍一些隨時發生的事件,并通過終端網絡快速傳送出去。尤其是對一些社會突發事件。如國內近幾年發生的突發事件很多都是通過博客、微博和街頭隨拍視頻傳出去的。
二是傳播效果反響大。新媒體用戶沒有一些很嚴格的媒介素養培訓以及一些黨政新聞人員所遵循的條條框框,他們只是遵循求快求新求奇的原則,把看到的事情或者聽到的事情不計后果地在第一時間傳到網上,并通過論壇、微博互動等方式,迅速傳送給更多的人,引起極大范圍的“人肉搜索”等,最終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是傳播互動性增強。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人。新聞發現者會通過論壇、手機短信、博客等,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內容制作和傳播過程當中,不時地對其他網友進行互動,實現用戶與媒體的“全程互動”,改變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近年來的政府人員網絡問政、開博客與網民互動等也證明了這一現象。
二、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的發展路徑分析
新媒體在給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也給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沖擊。如新媒體分流了大量廣播電視的受眾和廣告投放商、新媒體搶占了大量的市場等等。我們在看到新媒體的這些威脅時,不能夠只是沉淪于其中,而應該找到走出突圍的路徑。針對目前網絡文化負面性,如信息超載帶來信息迷失,信息占有制造虛假膨脹、多任務環境消耗閱讀耐性等,建議傳統媒體做到:一是重大事件不遺漏,不要成為互聯網的邊角料;二是真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三是精致、耐讀。
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受到新媒體威脅之后,應該怎么來突出重圍,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呢?那就是讓內容成為核心競爭力。本著我黨的新聞傳播理念,把為人民服務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引導人們的健康生活和正確的生活理念作為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目標,讓優質的、精品的、健康的內容傳播到大眾心中,凈化受眾的心靈,這就需要我們的廣電人員在電視節目的策劃、內容的選擇上下大功夫,而不能一味地跟隨新媒體盲目地求奇求新。電視媒體人員應以自己富有人文關懷的節目,富有教育性的節目來充實大眾生活。因此需要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內容上下大功夫,爭取做到:
1.遵循“三貼近”和本土化原則,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新媒體盡管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在網上、手機終端上發布。但是他們更多地會關注全國全世界的信息,以及一些聳人聽聞的信息,而對于每個地區當地的本土化新聞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這就需要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關注社會大新聞的同時,能夠以更多的時間來投入到當時與老百姓關系緊密的信息中,為老百姓傳遞以及講解一些實用的信息,以樸實的面目來爭取到更多的受眾關注。
2.彰顯公信力和權威性。在海量信息的時代,信息把關人弱化,一些信息傳遞著媒介素養的缺失,難免會出現魚龍混雜的信息。
3.深度報道的跟進。新媒體時代微博、手機用戶、網絡用戶等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新聞事件第一時間發布的隊伍中,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跟進自己的時效性的同時,需要給予受眾以深度報道,公正權威地解釋和分析新聞事件,爭取做到對新聞解釋權的優勢競爭。
三、媒介融合,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
首先,在技術、內容上的融合。廣播電視應借助網絡等新媒體的優勢,加強合作,進行資源共享,互利雙贏,取長補短。如可以開辦自己的網站,或者與網站合作,在新聞時效性上得到保證。借助于網絡的便捷性和傳播廣泛性,發布權威信息。同時培養自己媒體從業人員的新媒體素養,開通微博,進行論壇,與網民形成互動互粉,抓住網民關注的新聞信息和輿論動態,并根據需要進行議程設置。同時發布網絡視頻、互動空間等,豐富報道形式,實現傳播形態的多元化。
其次,可以在經營方式上合作。新媒體的出現也帶來了經營理念上的改變。在這個信息消費時代,網絡等新媒體通過充分的市場調查,了解受眾的真正需求來擴大自己的市場營業額。廣播電視媒體可以通過與新媒體的合作來擴大自己的受眾和市場占有量。
麥克盧漢說過,“媒介總是以疊加的方式向前發展的,新的媒介的出現并不代表舊媒介的消亡”。新媒體在短時期內無法取代廣播電視,但是廣播電視必須在新媒體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在發揮自己的優勢項目的同時,也要加大與網絡等新媒體的合作,做到互惠共贏,為自己開辟更為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石磊:《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3.01;
[3]榮婷、劉怡:《新媒體與社會發展——2012首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綜述》[J],《 新聞記者》, 2012年9月;
[4]陳紹富:《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J] ,《新聞界》,2010年6月;
[5]李蓬:《論新媒體時代的領跑藝術》[J],《新聞愛好者》,2012年7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