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而農民集中居住問題則是當前“三農”問題討論中的一個熱門話題。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徹底摒棄了傳統的二元分隔體制;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務之一就是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①
一、農村集中居住成功經驗總結
國外對村莊建設和集中居住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日韓等亞洲國家為主,起于上世紀50年代。國內“農民集中居住”則是本世紀初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基層政府的做法。隨著國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聚集發展模式。②-③
(1)國內研究現狀
蘇州“經濟聚集”模式蘇州市通過土地開發、發展村辦企業以及開展多種方式的資本經營等,大力發展鄉鎮非農經濟,以就業為導向,引導了大量的農民進入鄉鎮居住,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通過經濟的集聚效應引導農民集中居住。
成都“產業集聚”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應用“一村一品”打造了“五朵金花”品牌,形成不僅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民的集中居住奠定基礎,還改變了農民的收入方式,打消了農民對集中居住后經濟來源的顧慮。
嘉興“兩分兩換”模式將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承包地經營權換股、換租、換保障,推進集約經營,轉換生產方式;以宅基地使用權換錢、換房、換地方,推進集中居住,轉換生活方式。推進了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2)國外研究現狀
1970年,韓國發起了“新村運動”將農業與農村結合發展。以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創造了新農村建設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成功模式。工作重點首先是改善居住條件——增加道路、供水等公共基礎設施和發展現代農業——推廣農業技術、改良生產品種等,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之后再進行農村地區的綜合開發,建設農村定居生活圈等。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發起了“造村運動”,循序漸進的推動農村的建設。其主要思路是根據農村所在農業地區類型的不同,先進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造,再通過發展新興農業,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先“樂業”后“安居”。 “造村運動”成功的關鍵在于建立了以農協為主的農村組織。通過農協組織開發農村特色產品,系統開展銷售業務,開展農村教育并建立農村金融體系。
二、文成縣農房發展現狀
“農村不像農村,城市不像城市。”這是整個溫州地區城市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發展步伐所面臨的尷尬。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水平地提高,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建設住房,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越來越迫切。然而,在農村,農房建造幾乎完全是農民自籌自建的個人行為,建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大,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②
(1)建設無序擴張、土地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一些村莊建設方式較為粗放,只注重外延的擴張,不注重內涵的提高,在村莊外圍新樓林立,村莊內部大部分是老舊的土磚房屋,出現了只見新房不建新村的尷尬景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此外,農民“建新不拆舊”現象較為普遍。據不完全統計,文成縣農村居住“一戶多宅”的比例達到了25%左右,問題比較突出。而與此同時,由于外出就業、經商等原因,農村住宅空住率不斷上升。
(2)農村住宅建設由于缺少村莊規劃管制,建設不夠規范,“散、亂、差”問題嚴重。線狀擴張的村莊,道路通到哪里,房屋就新建到哪里,房屋的層數、進深、朝向等均參差不齊。由于受文成縣自身地理條件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居民住房都是繞山而建、傍山而住,村莊居住仍呈零散分布狀態,村莊的建設尚未徹底打破原小村和自然村落的布局,直接導致村莊建設檔次低、村容村貌差,并且繞山而建的住房在遇到山體滑坡、洪澇災害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3)大部分村莊對外交通不通暢。村內道路、給水、排水、通訊等基礎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文化、衛生、環保、家政等事業落后,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用設施不能滿足日常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即使建成后,正常運營、維護和管理問題也較多,尤其是缺乏維護資金。由于受文成縣自身地理條件的影響,村莊的散亂分布,導致道路、自來水、電力、廣電、通訊、環保、文化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半徑拉長,資源共享程度低下。
但隨著發展理念、市民價值和社會發展趨勢的轉變,文成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等得到充分顯現,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同時,鄉村建設相對散亂、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依然擺在眼前。根據對各村莊居民居住意愿調查顯示,70%的村莊居民意愿搬遷至文成縣城、所在鎮區或新社區。加快農房集聚區建設,推動城市與鄉村一體化發展勢在必行。
三、相關問題分析
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是在既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分析地形地貌、經濟社會、資源分布等條件及農民自身條件有助于更好地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工程。④-⑤
(1)文成地處丘陵山區,縣域面積1292平方公里,人口僅37萬,在農房積聚過程中,必須堅持“小縣大城”發展戰略。小縣大城的內涵是“集聚”,即通過人口、要素集聚,擴大縣城規模、優化發展空間。實施小城大縣戰略是文成縣立足山區實際,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滿足人民生活需求,提高欠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2)文成全境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可開發利用的土地不多,同時也伴隨著置換土地的復墾率不高的難題。部分山區可對農業人口進行控制集聚,并適當降低農民對耕地的依賴性,成規模地開發山區經濟林、果樹種植等,發展適宜當地的特色農業。而對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水源重點保護區的居民適宜進行外遷聚集,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
(3)統計資料分析顯示,2011年,鄉鎮之間農民人均收入之間的差距達到一倍以上,玉壺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124元,而周山畬族鄉僅為4000余元,顯示出地域的差異性。從收入來源上分析,玉壺為著名僑鄉,外匯是居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珊溪、巨嶼兩鎮旅游資源豐富,來料加工業等生態工業基礎良好,經商就業是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農業收入是周山畬族鄉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4)近年來,文成縣優越的人文旅游和生態旅游資源逐步得到開發,相應建設了天頂湖旅游接待中心、劉基文化生態園等旅游基礎設施。生態工業以及來料加工業等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2年,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重分別為 11.6:33.9:54.5。從經濟結構上分析,部分地勢較為平坦,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鄉鎮,可利用農房改造,集聚人口,為旅游產業與生態工業等主導產業提供勞動力,并通過發展旅游產業、生態工業以及鞋幫、服飾等來料加工業,提高積聚農民的非農收入來源。因此,工業基礎良好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通過農房聚集,適當減少第一產業的比重,增加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旅游產業與生態工業的發展。
總體上,文成各鄉鎮區域經濟社會條件、資源分布、農民自身等條件差異較大,需要針對不同鄉鎮的實際情況分類進行農房聚集。
四、文成縣農房改造聚集
(1)發展思路
隨著發展理念、市民價值和社會發展趨勢的轉變,文成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等得到充分顯現,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同時,鄉村建設相對散亂、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依然擺在眼前,急需通過農房集聚改造,改變過去村莊分散布局的面貌,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通過社區來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讓農民在中心鎮這一平臺上享受各類社會保障,同時以集約節約土地建設各類產業園區,以“三分三改”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產業的規模集聚,為農民就業創造條件。
(2)分類聚集
文成縣各個鄉鎮的地形地貌,資源分布,經濟發展、交通出行,可用土地面積等各不相同,全縣不能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農房聚集,而需根據各鄉鎮的實際情況,結合文成縣實施小縣大城戰略與大統籌路徑發展的思路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將全縣劃分為重點集聚區、適當集聚區、控制集聚區與外遷集聚區四類。
重點聚集區:堅持小縣大城戰略,以到2020年縣城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0.4萬人為目標,重中之重是要抓好縣城范圍內的人口集聚,在樟臺、徐村、龍川、樟山等縣城規劃區適宜地段有針對性地面向全縣規劃農房集聚小區。
適當聚集區:南田與珊溪-巨嶼等中心鎮屬縣內經濟較為發達鄉鎮,工業基礎良好、飛云湖等旅游資源豐富,同時可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為適當集聚區。重點在鎮總體規劃“1+X”空間布局規劃的范圍適當規劃、分期建設一至二個較大規模的農房改造集聚項目。適當集聚區中,珊溪-巨嶼、黃坦等中心鎮農房改造集聚區同時面向珊溪水庫周邊村整村連片搬遷村民集聚。
控制聚集區:西坑、玉壺、百丈漈、黃坦等中心鎮經濟發展情況一般,存在地處較為偏遠地帶、可用土地資源不足等原因,為控制集聚區。按控制集聚規模與數量的思路,重點在鎮總體規劃“1+X”空間布局規劃的范圍內,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農房改造集聚項目。
外遷聚集區:峃口、周山經濟發展較為一般,可用土地資源較少,部分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從水源保護、地域空間、可操作性等角度分析,應列入外遷集聚區為外遷集聚區,本行政區域內主攻外遷,引導農民通過跨區域集聚遷往縣城或其它中心鎮。
五、結論
充分與各鄉鎮實際情況相結合,通過分類聚集,改變過去村莊分散布局的面貌,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通過社區來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讓農民在中心鎮這一平臺上享受各類社會保障,促進農民生活方式的非農化;政府以集約節約土地建設產業園區,以“三分三改”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產業的規模集聚,為農民就業創造條件,實現農民生產方式的非農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1]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文成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等,文成縣農房改造集聚區布點規劃[R].溫州,2012.
[3] 邵春妹,農村民居建設研究——以河北省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09.
[4] 應麗齋,程茂林. 農房集聚改造的嘉興模式[J].今日浙江,2009,17:48-50.
[5] 葉繼紅. 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差異性發展:江蘇證據[J].重慶社會科學, 2009,9(202):47-51.
[6] 李曉莉,城鎮化進程中近郊區農民集中居住問題研究——以甘肅省張掖市梁家墩為例[D].蘭州大學,2009.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