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辨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至關重要。 英美文學課程作為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 教師應實施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 引導學生基于文本提出自己的見解, 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本文從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出發(fā), 探討英美文學課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
葛翠恩, 現(xiàn)代農村科技 發(fā)表時間:2021-08-18
關鍵詞: 思辨能力; 英美文學; 教學改革; 路徑
隨著社會發(fā)展對創(chuàng)新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幾年來對如何提高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即思辨能力)的呼聲越來越高,孫有中教授指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乃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永恒命題,思辨能力培養(yǎng)分為兩個層面,在情感態(tài)度層面,指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在認知技能層面,能對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在信息化時代,這些能力也將成為學生將來在各個工作崗位立足的根本。”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面向職業(yè),在培養(yǎng)學生技能的同時更應強調學生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1 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創(chuàng)新是一個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靈魂,所以各行各業(yè)都渴求創(chuàng)新型人才。基于此,地方應用型大學教學應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思辨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至關重要。國內外學者在其作品中都強調了思辨的重要性, 《禮記》 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英國散文家培根的《論學習》 中也提到“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面臨海量的信息資源,我們需要思辨地進行分析、判斷、評價、明辨是非,客觀地分析信息,在有限的時間獲取對我們最有效的信息,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批判性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放在核心位置。我國 《高等教育法》 也規(guī)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當今高等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2 英美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
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缺席已成為教育界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一些著名學者如黃源深、孫有中、文秋芳等都指出英語專業(yè)學生思維能力較弱的現(xiàn)象。作為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英美文學課旨在通過精選英美文學名篇進行講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同時,英美文學課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思維的載體之一。然而,當前英美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語言基礎薄弱,加上英美文學課時有限,課堂上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挑選作品后,只對文學作品社會背景及文學思潮進行介紹,對作品情節(jié)、人物性格和主題進行分析,這種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思維倦怠,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賞析深度不夠,大部分學生停留在老師上課引導賞析的層面,在回答問題時,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和批判思維能力缺失,發(fā)表的觀點很淺,文學評論做的很少,學生的思辨能力急需進一步培養(yǎng)訓練。
鑒于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以及地方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及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方式,建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模式,開展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為學生打造一個能自主學習、自由表達觀點的舞臺。
3 英美文學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路徑
3.1 提升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好的文學評論是來自于大量的經典積累。因此,教師要大量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和西方文化方面的書籍,進行大人文的積累,還要閱讀經典的文學評論,從中學習汲取學術研究的方法范例,積極進行文學研究,細讀、析讀文本,不能滿足于二手文獻的轉述,而要深入理解、研讀原作,體察考究,體會思考,融會貫通,形成屬于自己的批評思想。文化批評的手段是跨學科、多學科和超學科的,除了要閱讀作品,還要強化在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識,將文學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閱讀。進行文學研究要在拓展理論的同時,關注“文本、語境與作者”,強化教師自身思辨能力。
3.2 改進英美文學教學模式。語言學習可以說有三個不同境界,那就是,從“學以致用”到“學以致知” 再到“學以致德”。語言技能的學習,語法和句子結構的正確掌握,這些都是外語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語言背后的歷史沿革與文化語境更為重要。
英美文學史脈絡方面,首先幫助學生總體梳理了英美文學各個時期的主要文學文化思潮、文學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讓學生對英美文學的發(fā)展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每一章的講述按照文學史發(fā)展脈絡進行,先對每個時期的文學史進行概述,進而選取代表作家及作品進行學習,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此時期文學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欣賞文學作品意義的豐富厚重、本質多重和精妙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以及思維洞察力。
詩歌賞析部分,采用“問題預設”和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針對每個詩節(jié)老師給出具體的問題,小組合作進行討論賞析,學生相互分享觀點和見解,并進行互評,最終老師進行歸納總結。這種方式對詩歌賞析透徹,對詩歌的語言、結構、措辭、詞義理解更為到位,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同學間的凝聚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在小說和戲劇賞析方面,采用文本分析和視頻欣賞相結合的方式,從名著電影中選取文本相對應的片段,尤其帶中英字幕的學生最為喜歡,印象深刻,對小說語言及人物性格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但老師需要對視頻進行恰當選取,在時間上也要進行把握,以保證教學進度。通過小說和戲劇代表作品賞析,給出不同學者對同一作品的多角度評價,引導學生分析評判,形成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去進行更多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認真思考評判,并要求寫出讀后感,增強學生文學的敏感度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學生課下對每次授課所學內容進行梳理,并要求學生做出反思,表明自己對作品的觀點態(tài)度,書寫評論和感悟,努力讓文學經典影響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豐盈其人生,為將來就業(yè)和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
此外,授課中還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中西對照學習,對照社會現(xiàn)實,進行文本透徹理解。如學習彌爾頓的 《夢亡妻》,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的悼亡詩 —— 蘇軾的 《江城子》,分析兩首詩的異同點,并進一步思考不同文化背景對詩歌的影響,讓學生撰寫小論文,進行論證,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學習中世紀騎士制度時,可引導學生對照英國社會現(xiàn)實,剖析騎士制度在英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體育等各方面的印記,讓學生積極查閱資料,進行頭腦風暴,理解深刻,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一步讓學生對照中國文化中的俠士精神進行對比分析,思考其異同點,同時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講解美國文學術語清教主義時,讓學生對照美國社會現(xiàn)實,分析清教主義精神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最終通過引導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評價等思辨能力,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評判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3.3 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方式。每堂課提前布置與下次課內容相關的作品閱讀或查閱資料的任務,下一次課進行 10 ~ 15 分鐘的 ppt 陳述展示,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和討論,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形成討論和探究的良好風氣,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可以以小組方式進行,學期開學初做好明確的計劃安排,確保每人都要進行展示,計入平時成績。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嘗試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學習通、雨課堂等輔助教學,為學生設置討論問題,在平臺提交自己的觀點,采用學生相互評價和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優(yōu)化教學效果。
采用 PBL 教學法、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文學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把經典作品中人文意義的追尋置于問題情境中,通過翻轉課堂或微視頻等形式解決英語文學鑒賞中遇到的真實性問題,使教師知識傳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雙向促進,最終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理解與鑒賞的能力。
總之,文學是語言的載體,通過英美文學的學習能使學生把語言與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還學習語言里蘊含的文化、歷史、哲學等,使學生在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時尚、風土人情及人文思想的同時,思辨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和訓練。英美文學課程教師應該通過教改改變現(xiàn)狀,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讓學生能夠學會理性分析,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