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本土文化輸出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該研究對河南某高校180名大學英語語言學習者和30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調查;調查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學生們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能力,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在大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并制定出具體的策略。
本文源自張運霞, 文學教育(下) 發(fā)表時間:2021-06-16
關鍵詞:語言與文化 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大學英語教學
語言和文化是互為依存,不可分割的,美國語言學家凱爾·克萊姆施認為“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兩者不可分” (Caire Kramsch,1998)。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決定了文化在語言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學者指出:交際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英語是當今國際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它對于向外輸出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我國推動大學英語語言教學就是為了通過英語學科在中國的普及逐步推動中國文化邁向世界的腳步,從而實現“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戰(zhàn)略目標。
但在跨文化交際中會發(fā)現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時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一些中國學生由于對中國本土文化了解太少,又缺乏正確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這種現象就是語言學界所說得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因此,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需要引入西方文化,我們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導入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中國本土文化的講解與傳播,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中國文化自信心,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可以促進英語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其次,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價值觀,給學生們強調中國本土文化學習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們主動學習和了解本土文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調查大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能力,以河南某高校為例,本研究旨在提出在大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并制定出具體的策略,提供指導性建議。
1. 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研究對象是河南某高校,以鄭 州 航 空 工 業(yè) 管 理 學 院 為 例 ,隨機抽取了180名大學英語語言學習者先進行測試,再做問卷調查;同時又對該校的30位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采訪。針對在大學英語語言的教學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一研究課題,研究人員展開了對其必要性、動機、意識、態(tài)度、表達能力等的調查,以便找出大學生們在跨文化跨語種交流中對外輸出中國本土的文化的能力缺乏的原因,并由此找出解決這一問題辦法,以幫助大學英語教師較好的開展課堂教學實踐以此提高大學生使用英語語言對外輸出中國本土的文化的能力。
調查發(fā)現,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不夠重視,學生普遍缺乏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教材問題
目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材選材大都來自英美國家報刊文章,這些選材體現的是西方文化,而關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選材幾乎沒有。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這套在我國各高校應用最廣泛的教材,調查發(fā)現,整套書中,只有4篇文章涉及到了中國文化的內容的相關內容。并且這些內容遠遠達不到弘揚中華文化的需要,這一點大大限制了英語教學在中國文化上的擴展面。而大學英語其他的教材或閱讀資料更是很少提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大部分內容反映的是西方風土人情、價值觀和風俗習慣。我們自己編訂的教學資料都在過度強調英語語言文化的傳授,不重視中國本土文化及其表達方式的傳授,這是當今我國外語教學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
幸運的是,中國的教育決策者已經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并且開始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最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中明確地指出了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并且強調大學英語教學的功能不是簡單地給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為主,還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和鼓勵學生了解中外文化,提高大學生的雙文化素養(yǎng)。
1.2測試方面
我們國家的大多數考試,小到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大到大學生統一的英語四六級考試,都沒有體現測試學生文化交際能力,內容都僅僅是以聽、說、讀、寫、譯為主。這會給學生一個極大的錯覺:學英語就只是學語言。這些考試對大學英語的反撥作用是很明顯的,直接導致了教師和學生僅僅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技能的訓練上,而忽略了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另外,由于教材、教師和教學都只重視西方文化,而忽視學生的母語文化的積累和沉淀,造成學生一味地去崇拜和模仿西方文化,甚至于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都超越對自己國家本土文化的認同。上述這些因素會使學生淪為西方文化的“語言工具”。
1.3教育專家及教師方面
首先,我們的外語教育專家和教師,從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制定者,到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都不太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盡管我們大多數英語教師在中國文化的素養(yǎng)和英語表達方面相對還比較薄弱,在教師培訓與發(fā)展層面卻鮮有考慮英語教師的漢語文化的素養(yǎng)問題。其次,許多大學英語教師自身也不明白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他們在教學中只注重英語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西方文化的講解,很少對學生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不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他們更不會去主動提高自身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yǎng)。這樣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勢必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中國文化輸出能力。
所以,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制定者,還是英語教師,很多時候的教學實踐都不符合中國外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這就造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從未體現和被重視。
2. 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強英語學習的需要
本土文化會影響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因為學生的第一語言即本族語是外語學習的起點和參照。因此,一方面,本土文化保障了我們能夠順利地學習英語語言。另一方面,由于交流方式、思維習慣和深層文化內涵等因素的差異,本土文化又會干擾我們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和西方文化的理解。漢語和中國本土文化以及中式思維模式是我們學習英語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具備一定的漢語基礎對學習英語有益無害。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導入中國本土文化,有助于我們通過語言文化的中西方對比,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文化,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培養(yǎng)英語技能的積極主動性,更加高效地學好英語。
2.2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跨文 化 交際 作用有 三個方面:一是指要去理解你的交際對象,二是指要通過自身強大的文化對交際對象進行文化影響,三是指與交際對象資源共享“共享文化”。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不能總把西方文化放在首要位置,課堂上只講英美文化,不提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單相的文化教學模式會嚴重的阻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許多大學生學了這么多年英語,對我們中國的節(jié)日習俗根本不會用簡單的英語去介紹和表達,甚至很少了解,卻對英語國家的節(jié)日和習俗,比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等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令人感到非常的遺憾和不解。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沒有與交際對象沒有達到資源共享“共享文化”,就無法增強中西文化的辯證能力;其次,即使單從從學習西方文化的角度看,中國文化的導入也極其必要。
2.3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辯證認識的需要
大學生還處于認知的發(fā)展階段,思維敏捷,頭腦反應迅速,對新鮮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如果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只強調西方文化的主體地位而不提中國文化,大學生們都會很盲目地去模仿和學習西方的文化思想,思想西化。因此,必須讓學生明白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辯證能力,又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2.4傳播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并不是說語言只服務于某一種文化,只是某一特定文化的載體,語言當然也可以是異族文化的載體。因此,英語也可以成為中國本土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作為世界文化的發(fā)源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不僅哺育了勤勞善良的中華兒女,也越來越被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的人們所關注和喜愛。越來越多的反映中國本土文化的電影、電視節(jié)目開始在全球傳播與流行,如紅高粱,臥虎藏龍等優(yōu)秀作品大大提升了中國本土文化軟實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要。大學生本人也應當主動提高自身的本土文化素養(yǎng),使自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主力軍。
3. 大學英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導入的策略
當前交際環(huán)境下,中國文化被誤解誤讀的情況很多,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現嚴重失衡,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本土文化,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本土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傳播能力顯得積極重要。
3.1完善教學大綱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雖然也指出了重視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但沒有專門強調要重視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本土文化,首先考慮的是要修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英語教學大綱的制定者首先要考慮如何把中國本土文化作為重要內容編入英語教學計劃,尤其是在大學英語階段,比如可以先把中國文化的高頻率相關詞匯編入大綱的詞匯表中,然后再選擇把體現我們民族特色文化內容編入大綱。這樣既可以從宏觀上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導入中國本土文化,又可以從各個層面確保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3.2改革教材和考試方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從教學內容上改變, 就是指改變英語教材的內容。先行的教材必須改編,可以考慮增加中西文化對比的內容,在介紹西方特色文化的內容之后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對比, 中西方神話故事,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對比等等。比如,在介紹關于西方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節(jié)日的課文之后,可以考慮增加介紹中國春節(jié)、七夕節(jié)、清明節(jié)等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方跨文化的對比學習。
考試方式也需要作相應的改革。可以考慮從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英語語言水平考評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入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必須進行改革,可以考慮增加考查學生文化能力的內容,比如在聽力、翻譯、寫作等各個題型中都可以增加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
3.3重新調整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 傳統文化,還可以從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做出改變,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把中國文化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比如,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自主學習或者舉辦中國傳統文化講座,開設選修課等方式,把中國文化的內容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教師在課堂講解中也可以有意識地把討論的話題引向中西方文化對比,引導學生探索中國傳統文化,鼓勵學生積極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從,也可以在課后練習或作文中設置關于中國文化的題目,把語言技能訓練與中西方文化教學結合起來。比如,教師在講西方人的名字歷史淵時,可以把學生的課堂討論拓展到關于中國的姓氏等內容的講解與討論引導學生對中西方名字命名方式的異同進行對比,激發(fā)學生學習中西方文化的興趣。此外,在視聽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視頻或音頻,比如BBC錄制的介紹中國河南、中國春節(jié)的系列視頻,也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介紹中國特色文化的英語報刊、書籍,如《中國文化概況》、中國日報等。從閱讀中學生不但能夠學會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還可以深刻領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擴大了英語詞匯量,又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技能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本土文化認同感。
3.4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文化素養(yǎng)
要想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不斷拓寬在政治、經濟、歷史、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等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面,了解目的語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學校可以對教師進行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訓,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yǎng),提教師升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這樣,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在課堂上從容地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教學。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方法,比如可以把中國文化與熱點話題結合起來討論。
3.5增強母語文化意識
增強母語文化意識就是要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決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要自覺增強中國本土文化自信。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鼓勵學生多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決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要自覺增強中國本土文化自信。只有批判地去看待事物,重視不同事物之間的對比,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有效地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教師更要鼓勵學生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積極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并且要引導學生自信、自豪地用英語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