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以承德市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個院校的走訪與調研,與外語任課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學習,剖析傳統教學模式在授課中的弊端,并分析其原因,同時引入創新型教育模式“對分課堂”,“翻轉課堂”“慕課”等并導入OBE理念,嘗試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不完全照搬而是根據學校外語教學情況與重點的不同,針對性的做創新教學模式引入。
本文源自農家參謀,2020(23):210-211.《農家參謀》(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服務農家發展的刊物。本刊始終堅持“面向農村、立足農業、服務農民”的辦刊宗旨,不遺余力地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最新的致富信息,培育出了一批種植、養殖高手和市場經營能手,無數讀者在《農家參謀》的指導下,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之路,成為至富帶頭人。
1、職業教育的起源
我國的職業教育萌芽起源于洋務運動,但當時只是臨時建立實用性的專門機構,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制度。職業教育出現的一個重要的現實意義就是培養外語人才。由于當時的國情所迫,清政府急需大量外語人才進行對外交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鞏固其岌岌可危的腐朽統治,對外語教學的重視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見,職業教育中對外語人才的培養可以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
2、職業院校外語教學特點
首先,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制度不同,它的目的性十分明確,是一種給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須的知識技能的教育,與人類社會的經濟、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教育對象是培養可以直接進入生產領域的人才。在外語教學方面,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更傾向于實用性,與學生的畢業方向有很大關系,畢業后學生基本選擇就業且就業的優勢就是在校所學專業技能。這與本科院校的應用+研究的人才培養方案有所區別。具體到實際的外語教學,主要是外語實際應用的技能:聽、說、讀、寫。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不同的職業院校,對外語技能掌握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以外語為主的職業院校,主要是將外語作為一種實用技能,外語是主導,使培養的外語人才可以適應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他類型的職業院校,則是以其他技能為主,外語教學為輔。其外語教學是將外語作為工具,進行信息的溝通知識傳遞。根據筆者的調研,目前,承德市的職業院校中在外語教學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學校有兩所,其中一所是河北旅游職業學院,該校是以旅游專業為主,與外語相關的專業有旅游英語、旅游日語等,在外語方面的教學經驗十分豐富,不局限于外語語言本身,通過其專業旅游方面知識的傳授,增強了外語語言的實用性,在特定的專業領域中發揮其語言工具的作用,同時在旅游+外語學習的模式下,無形中拓展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所就是承德職業護理學院,該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醫院及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的護理崗位,能夠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其中,涉及到外語教學的專業有涉外英語和涉外日語,并且這兩個專業是學校外語教學方面的特色專業,其學生的主要就業崗位:國內涉外醫院、綜合性醫院國際部、涉外病房以及國內外各級醫院、康復療養院、其它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護理工作,所以需要畢業生具有較強的中日、中英文溝通能力、以及跨文化護理能力。
3、職業院校的外語教學模式現狀
筆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承德市兩所職業院校的外語教學模式進行了調研。綜合調研結果,目前我市職業院校的外語教學模式還是以傳統教學為主,即教師是授課主導,學生課堂聽課,課下完成作業為整體的教學流程。具體的授課步驟為單詞講解、語法分析、課文解釋、課后練習、期末考核。少數教師也在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比如,多媒體教學或者網上教學,新型教學模式雖然方便但是任課教師認為以上的教學模式并不直觀和立體,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充分地準備,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但是傳統教學又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上時間有限、無法及實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提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
基于當前傳統教學模式的現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新型的教學模式種類很多,部分教師也在努力的嘗試,但是效果并不顯著。根據筆者的調研發現,兩所職業院校在新型教學中并未引用嘗試過“對分課堂”這種模式。
“對分課堂”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一項創新工程。是指教師有效利用一半的課堂時間授課,講解課程內容精髓,另一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討論。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質就是在教師教授與學生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中的內化環節,使學生對講授的內容吸收后,有準備地參與討論。這種授課方式既避免了慕課或者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味灌輸知識,學生缺乏主動配合的弊端,也避免了學生翻轉課堂中,學生討論過多,缺乏知識系統化的弊端。
4、新型教學模式引入對解決問題的預測
“對分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筆者所在的本科院校中已經實行過一段時間了,通過對分課堂的教學改課,學生在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方面確實有了顯著的提高。筆者認為理想的教學是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有效集中聽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在講授過程中應該把握好時間和度,即教師可以少講、精講。討論法則是由學生為主導,但是必須要給學生充分準備的時間,即讓學生做到言之有物。
相比本科院校,職業院校的學生會更適合“對分課堂”的這種教學模式。從學生生源來看,職業院校的學生基礎較薄弱,授課的聽講有效時間較短,教師直接講解框架內容和重點難點內容會更加有效調動其興趣,在學生意猶未盡時結束授課,會讓學生將此種學習興趣保持到課下,在課下獨自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的不同,自我彌補不足,繼續完成課堂中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自學模式適合每一位學生,不會出現教師“一刀切”的現象。再次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現實同學間討論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最后教師點評,解決難理解的問題,提升教學高度。
5、“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問題預估
筆者在進行“對分課堂”教學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在某學期的“綜合日語”教學中采用了對分課堂模式,其中有兩個問題點對職業教育的外語教學也會有一定的啟發。
問題一:“亮閃閃”環節的誤區。
學生在“亮閃閃”這一環節中,容易把“閃亮”部分理解為前次課程中教師授課的一些基本內容,并沒有將自己的體會和情感融入進去,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也與教師授課過程中講授的過于全面和詳細有關,即,教師把學生應該自己去思考的部分也全部灌輸進去。針對這一點,教師的授課方面做了進一步調整,比如講授基本知識,需要進行辨析、比較、深入思考的部分,只做點播、提示,不詳細講解,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并要求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呈現(課上學到的知識與自我思考部分用不同顏色的標記在圖中展示出來)。這樣在對分討論的時候,直接用思維導圖向小組成員呈現自我認知的“閃亮”精華部分,既清楚明確又提高了效率。
問題二:討論時間過長。
起初進行這一環節時,學生對對分模式不是很理解,所以討論時并沒有價值的內容,而且內容比較單一、乏味。但是隨著教學的不斷展開與學生理解的深入,討論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卻也出現了討論時間不足的問題。比如,根據作業的內容和作業量,學生的分組討論實踐預計為25分鐘,但是在這個預定時間內某些小組無法按時完成討論任務。除了學生思維活躍,想表達內容豐富之外。還有就是發現某些小組討論效率較低,通過教師觀察以及與學生的進一步溝通發現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在課下認真完成作業,而是依靠小組組長在討論中逐題講解。針對這一問題的對策:1)學生討論時提前由組長檢查學生的作業的完成情況(作業的完成+問題點的提前標注),未完成的同學平時成績中扣除相應分數。2)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提出有水平問題的小組成員給與一定的加分,以示鼓勵。
此外,通過這段時間的對分授課,筆者認為不是每一節課都必須采用對分課堂的授課模式的。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綜合日語”這門課程每個課程的三大部分內容中,會話1與會話2更適合對分,讀解文部分主要是學生的實踐閱讀理解,語法較少也比較簡單,不進行對分授課可能會對教學效果更好。因此,對課程時間做了如下安排如下:
周一:第一節上周課程內容總結+測試。
第二節新課會話1文法+單詞講解。
周三:第一節會話1對分討論+講解。
第二節新課會話2文法+單詞講解。
周四:第一節會話2對分討論+講解。
第二節讀解文單詞+文法講解。
周五:第一節讀解文實踐+講解。
第二節拓展練習。
綜合以上,雖然在筆者的本科日語教學中出現了以上問題,但是在該學期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日語學習的積極性有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在小組討論中,平時不太發言的同學,也主動第參與到了討論中。每個人都在主動而有目的的學習著。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每周的測試是必不可少的,與之前傳統模式授課時的測試成績相比,采用對分授課后學生測試成績的顯著提高。
希望通過筆者以上對分課堂的教學經驗能夠對職業院校的外語教學有所啟發。職業院校的外語教學的用力點,可以避開外語語言學習的專業研究性,更多的注重其實用性和實際操作性。在具體的教學方面,根據不同學校的專業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外語教學,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參考以上問題點,同時,如何合理地布置討論作業,如何調整討論時間,盡量在小組討論中更夠給其他人更多的交流機會,這些將是職業院校需要進一步研討的問題。
6、結論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一線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檢驗,借助互聯網和口碑,不到三年,傳遍全國所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現已在上千高校上千課程群體得到應用,覆蓋人文理工醫、外語音體美等各個學科。“對分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培養學生的判斷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此外還有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外語學習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張開嘴、大膽說出來。”對分模式的討論環節充分鍛煉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推行新型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應該分析不同學校的學情和其他教學條件,不能盲目照搬,應該選擇一種適合本校的新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社會科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
[2]鐘瑞添.提升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08(7):37-39.
[3]川賴生郎.日語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高亮.新建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日語專業發展前景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1):2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