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是每一位專業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英美文學課程因與西方文學文化關系密切,更需要解決好課程思政問題。本文從必要性、可行性及基本路徑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討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一些基本問題,指出英美文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既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英語學科發展的需要; 既有強烈的迫切性,又有充分的可行性; 既是英語專業走出當下發展困境的重要機遇,也是英美文學課程實現 “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英美文學; 課程思政; 新時代
李素杰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21-11-20
2016 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一講話首次從國家高度、政治高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非思政理論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指出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中的內在關系,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以此為指導,教育部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2017) 、《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2018) 、《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 2019)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2020) 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和改革,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在這一“大思政”形勢下,全國高校各類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英美文學是我國高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核心課程,在英語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實現英美文學課程的思政建設在英語學科的思政改革中意義重大。在現有英語乃至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研究及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成果或關注作為一級學科的外語教學、外語課程,或聚焦于閱讀、口語、寫作、商務英語等實踐性課程,專門針對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討論很少,這或許表明相關教師對課程思政還存在一定疑慮或困惑。本文從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路徑等方面進行思考,探討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一些基本問題,希望為英語學科以及外國文學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思路。
一、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教育理念。與傳統的強調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的課程價值觀相比,課程思政更強調課程的德育功能。在中國語境下,其內涵是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通識課、實踐課等非思政課程,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育人作用,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資源,將育人與育才相結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使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上與思政課程、德育課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強調教師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課程思政問題上,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政意識,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國家政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可以從新時代國家發展的需要和英語專業的發展需要兩方面考慮。
( 一) 新時代國家發展的需要
縱觀中外歷史,大學教育總是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大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建構也受到特定意識形態、特定國家政策的影響。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從已有研究可以看出,英語作為獨立學科,其知識體系在成立之初是以文學教育為核心的,這一點從北京大學英語系的最初命名“英國文學門”可見一斑。我國現行的以語言技能為中心的知識體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漸發展而成的,“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為了滿足國家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的根本需要而逐步形成的。”[2]47教育部在 1950 年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提出,高等教育“必須密切地配合國家的經濟、政治、國防和文化的建設,必須很好地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首先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2]47。基于此,我國的外語教育開始轉向實用型人才培養。20 世紀 50 年代,由于國家向蘇聯學習,英語專業甚至被關停以讓位于俄語。1964 年 10 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重新確立英語為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并要求外語專業畢業生“熟練地掌握第一外語,在聽、說、寫、讀方面受到嚴格訓練,能夠比較準確和通順地口譯和筆譯一般的政治文件和淺近的文藝作品”[3]7 。自此,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成為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重點內容,文學課開始受到擠壓。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經濟、貿易、金融、外交等領域的對外交往與學習顯著增多,國家對實用型外語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這要求外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從原來培養語言知識為主單一的人才,轉向培養既精通外語,又有充分的外交、金融、管理、貿易、法學等知識的各方面人才,為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提供外語人才支持”[4]12。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一些院校開始嘗試“英語+”復合型培養模式,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逐步轉向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2000 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正式文件形式確認了英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 、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 、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在這一過程中,文學課程的邊緣化地位愈發凸顯。應該說,以語言基本技能和實用性課程為主的英語課程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應用型英語人才,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21 世紀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外交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在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不再是單純的學習者、借鑒者,還努力成為貢獻者、擔當者,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現文化軟實力。我國政府提出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案都是新形勢下大國擔當的體現,這些新定位、新舉措、新目標都對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來圍繞英語專業出現的很多討論表明,以語言技能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不僅如此,傳統的培養模式還會造成人才培養的偏差。這一方面體現為英語人才思辨能力、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體現為英語人才的中國文化意識淡薄、中國立場不穩。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思想的媒介,英語不可避免地承載著英美等國的文化價值、政治意識形態。按照傳統的課程設置,英語專業的學生長期浸淫在單一、單向的英語語料輸入環境中,很容易產生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認同,視他們的價值觀為圭臬,從而失去基于本國政治文化立場的批判精神,其潛在危害不容忽視。站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高度來看,我們培養的外語人才不僅要能進行順暢的語言交流,而且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文化自信。具體到英美文學課程,其突出的人文性、通識性和教化功能使之既可能成為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渠道,也可以成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可以說是兩種影響力量的交匯處和角斗場,因此其課程思政任務尤為艱巨和重要,應成為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排頭兵、先遣隊。
( 二) 新時代英語學科發展的需要
從學科內部發展角度來看,英語專業的發展已進入瓶頸期,急需一個突破口來實現破繭重生,課程思政建設為此提供了重要機遇。近年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設置飽受詬病,雖然其中很多說法未免有失偏頗,但并非所有批評都是無稽之談。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專業英語與大學英語不斷趨同,前者優勢漸失,而后者大有趕超之勢。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的同時還擁有各自專業,因此在就業方面具有優勢; 相反,英語專業的學生被視為 “一條腿走路”,只有語言能力而沒有專業特長,在就業市場遭受冷遇。特別在當下大批“海歸”回國就業、國內英語學習社會環境大為改觀的情況下,良好的英語能力已不再是英語專業學生立足社會的優勢,專業的短板和思維能力的欠缺成為英語專業學生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障礙。
如何破解這一困境? 事實上,很多高校和政府層面從上世紀末就在進行英語專業改革的探索,“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和“思辨英語教學”都是有意義的嘗試。但實踐經驗表明,前者本質上強調英語的工具性,使英語作為專業的學科地位愈發邊緣化、附屬化,學科本體被忽略; 后者雖有助于解決學生批判性思維欠缺的問題,但未能針對專業英語與大學英語同質化現象提供有效解決方案。那是否要像某些學者所講,英語專業由專門用途英語取代? 顯然不是。在過去的 70 年里,英語專業不僅為國家發展建設培養了大批英語人才,而且培養了一支高素質英語教師隊伍,積累了豐富的學科經驗,在國際上形成重要影響,不應該因為遇到一些挫折就被徹底否定。而且,當前國家提出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新文科”等建設方案都需要大量新型英語人才,英語專業的使命遠未完成。我們要做的是探討如何守正創新,使英語專業的學科發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課程思政為此提供了契機。正如很多學者指出,英語專業的發展有賴于回歸英語語言文學的學科本體,即回歸英語作為人文學科的主體地位。2018 年頒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將外語學科定位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這一認識的充分肯定。英語專業的本體是人文學科,其核心內容是英語語言、文學、文化,英語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近 30 年來英語專業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門為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過度強調其工具性、實用性,忽略其人文性、通識性。而課程思政的一個核心要求是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實現人格塑造、價值引領和精神教化———這些本質上都屬于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培育范疇,是人文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因此,人文類課程在思政建設中大有用武之地。英語專業可借課程思政的東風,復興專業本體,重現發展生機。
二、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英美文學課程與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共生力”[6]17。文學是對人類普遍經驗的藝術呈現,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文學的世界里我們可以了解大千世界、人生百態,可以獲得新知、開闊眼界、凈化心靈,還能感悟人生、思考善惡、探尋真理與意義。文學的教化作用也為古今中外無數先賢圣哲所反復強調。中國自古就有“詩言志”“文以載道”的思想。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7]14,闡明文學在傳經授道、陶鑄性情中的重要作用。西方也有強調文學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傳統,比如賀拉斯認為 “詩人的愿望是給人教益,或供人娛樂,或是將兩者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8]155。如果我們把思政教育廣義地理解為道德教化、精神塑造、價值引領,文學與思政教育之間的紐帶就是與生俱來的、密不可分的。文學課程思政便是把俯拾皆是的思政元素加以梳理和強化,使其發揮更大的育人功能。具體到英美文學而言,其思政元素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有利于道德成長的思政元素; 有利于培養思辨能力的思政元素; 有利于提高政治覺悟的思政元素。
首先,英美文學擁有大量蘊含正能量的優秀作品。它們倡導社會公平正義、宣傳平等博愛、主張民主和平、批判霸權壓迫,其中很多文學形象代表著善良、無私、正直、誠實、勇敢、獨立、自強不息、拼搏向上等優秀品格。深入學習此類作品,會使學生懂得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理解個人與社會、與國家、與自然的關系,探尋生命價值、個人理想、國家與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命運等有重大意義的主題,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高尚品德、有責任擔當、有家國情懷的棟梁之才。此外,閱讀文學作品還會使人精神愉悅、心胸開闊,有助于學生克服消極心理,降低抑郁風險。其次,英美文學課程擁有大量培養思辨能力的素材。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傳統,很多作品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優秀范本。莎士比亞的戲劇、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百萬英鎊》、愛默生的《論自立》、梭羅的《瓦爾登湖》等,都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尖銳批判。教師可通過講解這些作品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此外,文學批評理論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供了有力武器。西方文論體系完善、發展成熟,很多理論之間既相互繼承又互有對抗,是訓練思維能力的有效工具。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生態批評等都以批判精神為顯著特點,能夠訓練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使他們學會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方法思考問題。
再次,學習英美文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使其增強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英美文學中深厚的社會批判傳統向我們揭示了英美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弊病,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狄更斯筆下童工的悲慘生活、法律的腐敗、資本家的貪婪,蕭伯納對彌漫于上流社會的虛偽矯飾、趨炎附勢之風的嘲諷,斯托夫人對滅絕人性的蓄奴制的疾聲控訴,海明威對殘酷無情的戰爭的白描式呈現,以及德萊塞、菲茨杰拉德等作家所揭示的“美國夢”的幻滅,還有后現代作家以嬉笑怒罵的方式揭露的種種社會痼疾,都可以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評價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不僅如此,英美文學中不乏關于中國的描寫,更有龐德這樣的文學家在中國文化中尋求解決西方文化危機的“藥方”。教師可以借助這些元素,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激發其對黨和祖國的熱愛。此外,英美文學課堂還可以成為重要的美育基地。文學經典一定是集藝術性與思想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文學的藝術性即其美學特征,可以體現為文字之美、意象之美、敘事之美、思想之美、意境之美。無論是哪一種美,都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喚醒其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力。
三、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基本路徑
有學者指出,“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本質上是回歸課程的價值教育功能,是對課程育人內涵的豐富和發展。在西方教育理論發展史上,關于課程的育人價值曾先后有“課程建構知識”“課程建構技能”“課程構建理智”等不同認識,而“課程思政”實際上指向“課程建構精神”,是“聯系人的精神世界進而尋求課程意義之維的深度理解”,“是對課程價值問題中國化的闡釋”[9]55。高國希也認為,“課程思政應有思想品德涵養、社會價值認同、精神境界追求等維度。”[10]27習近平同志的八字育人觀是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精煉概括: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教育部于 2020 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11]也就是說,課程思政建設要與課程的專業特征緊密結合,恪守專業之本,不搞機械拼接,防止“貼標簽”“兩張皮”。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總結出如下幾條基本路徑。
( 一) 中國立場與國際視野相結合
英美文學課程是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窗口,這一點無需多言。在課程思政的要求下,我們要著意加強中國意識的培養,包括文本學習和對文學理論的學習、運用。授課過程中,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強調中國立場、中國視角,確保意識形態的正確引導。在處理英美文學作品中有關中國的內容時,要引導學生從中國立場進行解析,揭示其中刻板描述背后的歐洲中心主義思想。對西方文學理論思想也要持理性批判的學習態度,不能盲目接受。要深刻認識當下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從中國立場分析理解新出現的文學思潮,不可亦步亦趨。
( 二) 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
一般說來,專業課的思政教育以隱性教育為主,英美文學課程則可以兼顧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很容易理解,就是在講解文學知識或解讀文學作品時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品格養成。顯性教育則源于文學所具有的獨特的人文屬性。對主題思想、人物性格、倫理價值、意識形態等話題的探討構成文學教學的核心內容,而這些正是思政教育關注的重點,因此文學課的很多教學內容可以成為顯性的思政教育材料。馬克思主義是文學批評的重要理論方法之一,因此在英美文學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依據和方法論進行文學批評實踐,將馬克思主義融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形成自覺的評判標準。
( 三)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文學是現實的反映,文學理論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而產生,反映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傾向,因此文學教學可以實現理論結合實際、歷史結合現實。英美文學作品中描述的歷史事件、主題思想、人物命運等都可以與社會現實進行關聯對照,比如種族問題、階級問題、環境問題、兩性關系、戰爭災難等; 而作品中關于生命價值、家庭倫理、社會責任的主題也可以促使學生聯系自身,激發其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同理,很多文學理論,比如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生態批評、消費主義等,都具有強烈的社會觀照性。教師可以在講解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
( 四) 結合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融入中國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
在教學中,可以借鑒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有機融入中國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英美文學中不乏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作家,也有多次文學潮流是在中國文化影響下興起的,比如 20 世紀初的意象主義詩歌運動和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金山詩歌文藝復興”。龐德、雷克斯羅斯、斯奈德、金斯堡等人都與中國有不解之緣。在授課中融入相關內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重要影響,增強文化自信。此外,還可以進行文學史的中外平行研究,文學意象、主題、人物類型等方面的中外對比研究,以及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元素研究。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學生在文學閱讀中的民族文化意識,保持文化自覺,培養家國情懷。鄭振鐸先生的《文學大綱》和劉海平、王守仁教授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都是此類研究的先驅。楊金才教授在美國文學教學與研討中融入“中國作家筆下的美國”“美國作家筆下的中國書寫”“中國哲學思想在美國文學中的體現”以及“中國經典作家與美國經典作家比較”等內容的做法,則提供了教學實踐方面的重要借鑒[12]。
四、結語
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學科發展的需要; 既具有強烈的迫切性,又具有鮮明的可行性,是英美文學課程從附屬回歸主體的重要機遇。除以上提出的幾點改革思路,英美文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建設、評估體系、教師培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革新空間。通過課程思政建設,釋放課程潛力,英美文學課程定會在為國家培養優秀外語人才這一事業中貢獻更大力量。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