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分析
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對食品從源頭階段到消費者購買到手中這一階段的全程管控。就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品安全問題歷來是各國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主要從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特征出發,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就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改革提出對策和建議。
1對我國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評判
政府是整個國民食品安全體系的最重要監管者。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但即便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頻頻發生。就現階段政府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管控而言,一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管理欠缺經驗,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多頭管制導致權責不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食品安全維權難等問題,總體表現出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水平較低,管理效果不理想。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問題上暴露出來的管理缺失、監控失靈已經大大影響了公眾對于食品消費的信心。
2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失敗”論
食品不同于桌椅板凳,更不同于電子產品等,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食品的安全、品質會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不斷地下降、變質。同時,食品的生產、流通環節,存在著較短的周期性,從而使得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難上加難。所有的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時做不到盡善盡美,甚至滿足不了公眾的要求。
2.1政府的監管做不到時時監控
我國人口眾多,是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國民每天所需消耗的巨大份額的食品,從行政成本上來說,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不可能做到時時監控,在很多時候,必然出現監控的漏洞。
2.2公眾對亞安全食品難以維權
每個人每天都需要攝取各種各樣的食物,而人們在攝取很多亞安全的食品時,其本人是很難發現食品存在問題的,而實際上這些攝入的亞安全食品,是會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從技術層面上來講,政府的相關檢測機構也很難斷定這樣的食品是否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這類事件的不了了之。2.3多源頭導致的政府監管真空從食品的監管源頭上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從事食品生產、銷售的人也多,必然導致監管難度加大。另外,從更大范圍來看,食品生產從簡單的手工作坊到現代高科技方式同時存在。正是由于這種非集中、多點式經營的模式,造成了對食品安全的管理難度加大。
3公共管理視角下如何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也反映了當前公共管理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不足。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加強食品安全監控管理是一種必然選擇。雖然作者認為存在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失敗”論,即政府的任何監管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但對于如何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分析深化我國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作者主要持有以下幾個觀點。
3.1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管制度
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對個體戶、企業等的檢查做法,主要是采取上門巡查的做法,這種面對面的檢查方面,容易產生“通融”思想,更有甚者還有可能出現尋租現象。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創新做法,探索更為客觀的檢查評價機制,使對食品安全的檢查再也留不出“法外留情”的空間。
3.2政府要積極推進權責更明晰的責任體系建設
確立權責清晰的責任體系,是當前我們進行食品安全管理建設的重要環節。需要對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的各個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權利和責任都要落實到個人。明確的責任主體能夠使我們在問題出現以后及時地做出應對和反應,并且嚴厲的懲罰制度能夠加強單位和個人對于安全問題的事前監管,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3.3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條文急需進行健全和完善
在我國,早在1995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現行的和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但這些法律條文都過于原則,沒有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造成其中的處罰措施難以有效執行。因此除了國家立法機關應當重視和加強法制建設以外,各級政府部門還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對自己行政區域內的食品管理進行規范和調節,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4政府要重點解決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客觀來說,正是由于公眾對食品信息的不了解,才導致了對政府監管和企業生產、農戶銷售的不信任。首先,企業或個體經營戶由于與政府監管的博弈,他們的生產信息,往往是不對外公開的。而政府通過檢驗、抽查等方式獲取來的信息,又缺乏在公眾范圍內廣泛傳播的有效渠道。上述2個方面的效應疊加,最終導致了公眾對相關信息的缺失。建議政府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對食品安全信息進行廣泛的宣傳和發布,進一步提升公眾的信任度。
3.5政府要大力加強食品安全公眾維權體系建設
食品安全管理,單單依靠政府機構的8小時運作,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還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監督。第三方主要是市場、公民、群眾。要確保第三方監督職能得以正常發揮,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設立一定的部門機構,第三方的投訴和質疑可以通過多樣的收集渠道向政府部門反映,并且這種投訴和質疑應該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使之科學、有效地運作起來。
作者:葉勇 唐梅 梁升寅 單位:廣西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