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教學改革
臨床醫學專業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明確提出本科醫學教育是整個醫學教育連續體中的第一個階段,其根本任務是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為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和在各類衛生保健系統執業奠定必要的基礎。醫學畢業生勝任臨床工作的專業能力要依靠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職業發展和持續醫療實踐才能逐漸形成與提高。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開展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和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
1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核心課程分別進行整合。各門課程應精選和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加強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外語及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加強早期接觸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注重基礎與臨床的滲透,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增強預防為主的觀念,加強文、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拓寬學生的專業面和知識面,注重人際交流,增強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主體,通過自學和課堂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為了讓學生早期、反復、多次接觸臨床,加強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融合,設置“基礎醫學PBL課程”和“臨床醫學PBL課程”。
2教學改革的內容
2.1課程整合
1)課程整合是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系統整合為手段、以人體系統為基礎、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新課程體系,整合生命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社會人文科學等內容,構建模塊化課程。
2)課程整合的實踐:從生命科學課程、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三方面進行課程整合。生命科學課程整合:將“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整合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將“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的實驗內容整合為單設實驗課“醫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A醫學課程整合:每一個系統的教學都是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藥物治療,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機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符合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掌握,為后期的臨床醫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將基礎醫學的9門課程整合為“基礎醫學概論”(有關學科的總論部分)、“呼吸系統基礎”、“心血管系統基礎”、“消化系統基礎”、“泌尿生殖系統基礎”、“骨骼、肌肉、皮膚、頭頸、神經系統基礎”“、血液、內分泌、免疫系統基礎”和“感染病學基礎”。將“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和“病理學實驗”整合為“系統形態學實驗I”和“系統形態學實驗Ⅱ”。將“生理學實驗”、“病理生理學實驗”和“藥理學實驗”整合為“系統機能學實驗I”和“系統機能學實驗II”。臨床醫學課程整合:根據臨床醫學教育的規律和發展,設置必修課程。將“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和“兒科學”整合為“臨床醫學概論”(有關學科的總論部分)、“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和“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將“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整合為“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將“傳染病學”變更為“傳染性疾病”。將“臨床生物化學及檢驗”整合到“實驗診斷學”中。增設“臨床實踐技能”“、風濕免疫系統疾病”為必修課。
2.2自主學習
促進醫學生的自主學習,相信學生有一定自學能力;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選擇;教學活動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強化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責任。學校的責任是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要配備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水平高的師資隊伍;要提供各種必要的教學設施、儀器設備和教學場所;要建立各種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基地;要提供學生學習和自學用的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源;要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校園環境和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教師的責任是給學生有效的指導和幫助:要給學生講清課程的目標和要求;復習前期已學習的相關知識,并指出與本課程的聯系;檢查學生是否學到應學的理論知識和必需的操作技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指導其學習的方法;提供知識的信息來源和參考資料目錄;在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學習過程中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給以咨詢和反饋等。學生的責任是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判斷個人學習需求;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鑒別學習資源;決定學習順序和學習節奏;形成自己的學習計劃;注重管理好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情緒、學習動機、學習動力、學習信心和學習毅力等;注重團隊合作和溝通。2)自主學習的實踐。在教學計劃中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列入計劃,設立講授學時和研習學時。研習學時占講授學時的比例:專業基礎課程為15%;專業課程為25%。通過自學和課堂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方案一:研習學時的2/3用于課堂自主學習,1/3用于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換位教學或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案二: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研習學時全部用于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換位教學或其他形式的教學(如微課等)。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編寫課程學習指南,其作用主要是幫助學生管理學習、提供與學習相關的學習要點、提供學習課程主題的相關信息;討論自主學習的考核標準,制定“自主學習規范”。
2.3PBL教學
1)PBL教學基本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引導、以自學為基礎、以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TBL)為主要形式,多學科知識整合和應用,教師是管理者和引導者而不是授課者。
2)PBL教學的實踐:在臨床醫學本科專業中設置“基礎醫學PBL課程”和“臨床醫學PBL課程”。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行基于團隊的學習,按照自學、討論學習和應用知識訓練分成三階段的模式開展PBL教學:第一階段自學,圍繞某一臨床案例的教學內容,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學生獨立學習;第二階段討論學習,學生通過自學,首先獨立完成案例測試答案,然后學生以小組團體為單位進行集體討論,檢索資料,歸納出小組的測試答案,各組公布答案,討論之后得出大家認可的答案,教師對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第三階段應用知識的訓練,教師提供一系列需要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經過綜合分析才能完成的測試題,學生分組討論,組間討論,教師做出總結,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PBL教學評價表,評價表包括導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導師、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四部分。
3總結
目前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教學改革建立了新型的課程體系,改革了以學科為基礎的傳統課程體系,加強了課程間的整合,重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教學主體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確立了學生的中心地位。教學內容從教師教什么轉變為學生怎么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通過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培養使學生成為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為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和從事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新型的課程體系促進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鼓勵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換位教學或其他形式的教學。減少理論講授學時,增加實驗操作學時,減少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實驗,鼓勵開設創新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視臨床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能培訓,建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設置標準化病人以提供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考核需要,提高學生的溝通技巧,為今后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奠定基礎。重視和加強PBL教學,建立PBL指導教師工作站,開展PBL講座,指導教案撰寫,組織課堂與評價、示范教學等活動,組織PBL教案的編寫并評審優秀教案。對于PBL等相關課程,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倡學生的自我評估,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形成。PBL教學對于教師自身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積極促進作用。綜上所述,課程整合、自主學習和PBL教學是臨床醫學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教學改革對于顯著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臨床崗位技能,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水平,以及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需注重教育教學的規律,勇于探索和實踐,不斷積累經驗,保證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陳瑩 單位:江漢大學醫學院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