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社區管理新模式
一、按財物屬性確定農村社區管理的組織架構
目前,這項具體改革推進得十分順利,其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當地領導語),不僅普通農民群眾有了參與選舉熱情,黨員干部也認為這一舉措為他們創造了更好的工作環境。按財物屬性確定農村社區管理的組織架構農村的很多摩擦沖突根源于農村社區管理架構的嚴重缺陷。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但“政社合一”的村級社區制度保留下來了。
要走出以上困局,必須改革農村社區的權利配置框架。改革的主要原則是把處分公共品分配與處分私人品的機構盡可能分開。三水區農村改革的方案體現了這個思路。建立股份社,讓它成為符合“出資人”身份的自然人所組成的經濟組織 ;建立其他公共管理組織,讓它們作為提供公共品的機構。這些機構包括村民委員會、村民會議、村民議事會、民間社會企業或民間公益組織、鎮政府與農村社區共建的公務中心等。通過這些組織的建立,三水區正在形成“政社歸位、協同共治、規范管理、服務下移”的新型村(社區)管理體制。
二、加強組一級管理架構的建設,發揮“熟人社會”的積極作用
我國農村最基層單位是自然村,而自然村通常被看做“熟人社會”。在目前農村社會管理架構下,行政村及其村民委員會成為公共事務處理的核心,自然村常常被忽視。事實上,發揮“熟人社會”的作用,對現代社會的治理仍具有重要意義。“熟人社會”內生的各種聯系紐帶如果利用得好,可以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真正體現村民自治的意義。
按照社會資本理論,熟人社會更容易形成以信任關系為主的社會網絡,其中,道德發現、能力發現的成本較低。這是提升社會資本水平的重要基礎。具體說,“熟人社會”的四種資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積極利用。一是宗法關系。宗法關系并非總是壞東西,它若被利用好可以降低社會運行的公共成本。二是道德互信。“熟人社會”依靠“羞恥感”的懲罰作用約束人們的行為,這種秩序維護成本幾近為零。三是信息傳播。“熟人社會”中的信息口口相傳,成本很低,其中內部信息的可信度較高。四是才能識別。在“熟人社會”中,一個人的才干、見識容易被公認,“領袖”地位容易穩定,由此會降低他們與社會其他界別的對話合作成本。但是,“熟人社會”也存在弊端。“熟人社會”保護隱私的代價高,因此無形地限制了人的自由 ;“熟人社會”如果與大社會沒有連接機制,特別是其在經濟上如果沒有卷入大社會的分工體系,其可能成為一個內張外馳的奴役性社會。
如何利用好“熟人社會”的資源,同時盡可能避免其弊端,這是對農村社區管理架構改革的一個挑戰。佛山市三水區在這方面做了有意義的探索。一是利用自然村(多是村民小組)“熟人社會”的優勢,建立“家鄉建設委員會”,讓自然村這一最基層的社區的民間領袖在村莊建設中發揮作用,解決農村基層政府最為頭疼的問題。二是提倡戶籍在本村民小組的村黨組織班子成員、村(社區)公共服務站成員、村委會班子成員通過參加村民小組長選舉,兼任村民小組長,使村民小組的社會精英在開放的平臺上為“熟人社會”服務,提高農村社區公共決策的執行效力。三是建立對村民小組長、副組長的考評獎勵標準,增進政府與自然村社會精英的聯系,有助于將現代社會的價值準則輸入自然村,避免“熟人社會”的弊端。
改革不會一蹴而就。社區管理改革涉及到很多配套政策,例如,涉及到深入的產權制度改革、財政制度改革等。這些工作三水區也做了安排,但在以后的工作推進中,各方面的銜接難免出現摩擦,需要當地對改革進程不斷作出評估、調整,逐步把改革引向深入。
作者:黨國英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