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育與經濟的協調性
1西部農業與農業經濟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通常是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1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西部地區的人口是全國人口的22%,土地面積占全國的國土面積的56%,其中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7•7%,草地面積占3/5,水資源年均總量占全國的46•6%,加上豐富的光照資源,西部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棉花、烤煙、水果、花卉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資源相對優勢明顯[3].總體來說:①西部農業自然資源較好,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光熱資源,但水資源較缺乏,土地生產力較低,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②西部農業經濟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在西部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西部是典型的農業經濟地區.③西部農業生產結構內部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為主.④西部各省區的農業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⑤西部農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村及農產品市場發育不良.⑥西部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其文化程度不高,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不強,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西部農業科技人員數較少,特別是高中級技術人員匱乏.⑦西部農業規?;洜I和農業企業化水平低.⑧西部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很低,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和農民對教育需求的自我支付能力.因而認為,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業教育的需求空間較大,科技及人才不足是影響西部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西部農業的主要領域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及農產品加工業,考慮其未來發展的要求,西部農業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種植業、林業、畜牧類、農產品加工、生產經營等領域的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
2西部農業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必須使西部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有更快的發展,必須使西部農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長.西部農業要向產業化、區域化、特色化、高科技化和生態型農業的方向發展,基礎設施落后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扭轉,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后,人才不足、流失嚴重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因此,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更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加大力度做到:①加強西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②加快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為西部地區農業加快發展打好基礎.③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④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教育培訓體系[4].
3西部農業教育現狀
國務院在確定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西部開發的重點中將科技教育的發展列為五大重點之一.提出振興西部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高素質的勞動者,特別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只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5].西部大開發必須堅持科教先行,西部經濟的發展要趕上來并形成后發優勢,必須堅持走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路子,必須堅持科教先行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從對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和農業教育比較分析及西部各省區農業教育現狀的分析,可以得出:①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和農業高等教育相對不發達.②西部地區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所占比重較大,為發展農業中、高等學歷教育提供了較大發展空間.③西部地區的農業高等學歷教育的專業結構相對老化,專業點數量相對偏少.④西部地區的農業教育專業結構以種植類和畜牧類為主.⑤西部各省區開展農民技術教育的情況具有較大的地區差異.⑥西部地區現有的農業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已有一定規模,但水平和實力相對較差.
4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西部地區農業經濟與農業教育不協調的表現形式為:農業產業對高級人才的吸引力不強,農業生產與管理一線人員接受農業教育的欲望不強,農業產業部門對農業教育的支付能力不強;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農業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西部農業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學科水平不高;農業教育的方式單一,教育手段落后,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的聯系機制不完善.西部地區農業經濟與農業教育不協調的制約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經濟因素、文化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外部因素有:①國家對西部農業發展和農業教育的政策傾斜不夠.②西部與東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不夠廣泛.③東部地區以其經濟優勢,吸引了大量高校畢業生和在職的高級專業人才.④西部地區的第二、三產業及鄉鎮企業不發達,對科技進步引起的農業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西部農業及農業經濟為農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潛在的空間,西部具備較為完備的農業教育體系,西部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業教育的專業結構現狀基本相符,有較為有利的外部壓力和條件[6-8].
5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模式與實現途徑
西部農業教育必須以西部農業為產業基礎并為之服務,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須向“相互促進、互動升級”的目標前進.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涉及政府、教育與農業經濟三方面的相互聯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應該成為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協調運行和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因此,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WTO和知識經濟日趨臨近的形勢需要,必須推進教育市場化進程,最終必然選擇市場主導型運行模式.就目前而言,需要逐步推進政府主導型模式向市場主導型模式轉變,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協調運行機制[9].要實現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其目標是實現人力資源的供求基本平衡,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互動升級,因為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實現其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必須從西部農科教系統內部找原因,找突破口,即其內部協調是關鍵;又因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處于落后狀態,要實現其跨越式發展,必須得到外部力量的推動或支持;教育具有先導性,教育必須優先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實現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是改革與創新,實現內部協調是關鍵,學習與借鑒外部經驗,借助外部支持,優先發展農業教育,加快發展速度.
6對策與政策建議
針對西部地區農業經濟與農業教育發展的現狀,要做到農業經濟與農業教育的協調發展,采取對策為:理順政府、農業產業部門、教育部門的關系;建立西部農業創新體系,促進農科教結合;發展農業產業,激活農業教育需求市場;完善農業教育體系,增強辦學實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降低教育成本;加快西部網絡建設,完善信息服務體系;探索多種人才培養和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形式;主動尋求外部支持,優先實現農業教育跨越式發展.西部農業經濟在西部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農業是西部經濟的支柱產業.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WTO產生的外在壓力,面對知識經濟的沖擊,西部農業自身的發展必須向著“區域化、規?;I化、特色化、市場化和高科技化”方向發展,為此在農業發展政策方面應做到以下幾點:農業產業發展要做到重點發展本地區的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以集約型發展為主,積極發展龍頭企業以帶動其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性企業,實現農業生產服務專業化;制定有利于農業生產向規?;洜I方向發展的農業發展政策,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科技和農業信息產業化發展;在農業投資政策方面,主要采取農業貸款方式向農業基礎建設和高科技農業企業傾斜;另外要積極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農業教育發展應該以發展高等農業教育為主,特別要以本??茖W歷教育是重點,探索更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和完善農業職業終身教育體系.完善教育收費制度,多渠道投資辦學,要鼓勵民間組織、企業與農業教育,完善教育貸款制度,改革教育撥款方式,促進農業教育市場化,擴大農業教育機構的辦學自主權.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