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農業職業教學啟發
一、孔子農業教育思想內涵的探討
(一)突出施以“德政”的農政思想教育
國泰民安的社會理念和價值取向對孔子思想有著重大而直接的影響,他要求為官者以民為本,格守政德,體恤民生。一方面,孔子十分重視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據《論語》記載:子路問君子。子:“修己以敬?!薄靶藜阂园踩?。”“修己以安百姓?!盵1]當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時,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盵2]在他看來,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孔子主張對民眾實行“德政”?!墩撜Z?為政》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3]如果為官者用道德誘導、感化民眾,用禮教來規范他們的行為,這樣民眾就會心悅誠服。他堅持“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4]如此,四方民眾就會被感召紛紛來投奔了。他教育弟子必須懂得為政之“所重”在于民(人民)、食(糧食),同時,還教導弟子為政為官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盵5]要充分考慮民眾的利益,不要過度“傷民”、“害民”,而盡可能“仁民”、“愛民”,以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6]的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
(二)主張“富民”的經濟思想教育
孔子認為滿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是謀求社會秩序和諧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策略??鬃颖救穗m然鄙視生產勞動,但是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他要求“使民以時”,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對勞動者要慎重、寬厚,使民安心于農業生產?!白迂晢栒?。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盵2]孔子把足食放在了第一位。人之為人,足食也。在此基礎之上孔子主張富民?!蹲勇贰份d:“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盵4]孔子一方面提倡“富民”,另一方面主張對富人加以限制,實施輕搖薄利?!凹臼细挥谥芄?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盵7]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斂與百姓之苦,主張減輕百姓稅賦,與百姓共度時艱。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對曰:“盍徹乎?!庇腥舻幕卮鸪浞煮w現了孔子的思想:“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2]孔子認為,為政者應該時刻為民眾著想,考慮其負擔和承受能力。只有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富裕。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孔子的“富民”、“愛民”的經濟思想。
(三)倡導以“仁義”為價值取向的教化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以德政“庶民”,然后發展生產而“富之”,而致富之后的守成之路是“教之”以化民成俗,使國泰民安以致天下太平。在《四書集注》里朱熹闡釋孔子“庶、富、教”的思想說:“庶,眾也。庶而不富,則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賦斂以富之。富而不教,則近于禽獸。”孔子力圖通過“教之”以使民做到“富而無驕”和“富而好禮”。為此,他格外關注民眾整體素質的提高,提倡教化百姓,讓百姓懂得“仁義”之道。他認為,弘揚“仁義”之德性,無論是對個人、對家人、對社會,還是對國家,都極為重要。一方面,孔子特別強調“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以追求“仁”道為己任,教育弟子樹立“無求生以害仁”的理想人格和“有殺身以成仁”的崇高氣節。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8]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值得付出個人生命去實現的人生價值目標。而“仁者愛人”是孔子的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在孔子看來,人們要做到仁,就應愛心廣博,人與人應該互敬互愛。他倡導愛人要推己及人,做人不僅應該愛自己的親人,還應該將此親愛之心推及到社會,實行廣博的愛,即從“親親之愛”到“泛愛眾而親仁”[5]。同時,他認為,人作為一個類的存在,應當具有類的意識,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時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9]即以廣博的胸襟對待他人,使其與自己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孔子特別重視“義”。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盵10]所以,孔子一再指出:“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10]以此來實現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與提升。
(四)注重“生態”保護的思想教育
先秦儒家提倡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蘊涵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表明儒家文化與深層生態哲學的有機融合。儒家的生態哲學開始于孔子的“仁”。“仁”就是愛,愛他人,愛自然,他將仁愛泛投于人間生命。據《禮記?祭義》記載:“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笨鬃又鲝垺安粫r不食”、“取物以時”,如果不遵照時令,即便是砍一棵樹,殺一只野獸,都是不孝。孔子非常重視動物的永續利用,反對竭澤而漁、覆巢毀卵的行為,于是他提出了“釣而不綱,弋不射宿”[11]的思想。他很注重對動物的保護。在他看來,人對萬物應持一種通他物之情,能與天下萬物和諧共處,共存共榮,否則就是不人道。同時,孔子十分喜愛大自然,他用自然的山水來與人的精神品格相比擬,認為人與山水、與道融為一體,不僅樂在其中,還能從大自然中獲得生活的啟示,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盵9]
二、孔子農業教育思想對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啟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至今,所蘊含的思想和精髓,超越時空界限,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所借鑒和利用??鬃釉诋吷慕虒W實踐中雖然反對他的學生從事具體生產勞動,但是他也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認為,只有通過發展生產來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才能確保國泰民安以致天下太平。對于其有關發展農業方面的思想,盡管在當時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對我們今天高等農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在當前我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運用于教育改革實踐中。“中華民族是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對待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盵12]為此,在今天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改革中,我們對待孔子的農業教育思想,應該是揚棄而不該拋棄否定,是借鑒而不是泥古,是一個發掘、提煉、再創造的過程,以期實現傳統向現代的合理轉換吸納,使傳統思想富有時代特色,達到靈活運用,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1)借鑒孔子主張“德政”的思想,大力加強農業類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孔子所主張的“仁政德治”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更好推進“以德治國”方略有啟示意義,對于推進新農村建設也具有借鑒意義。今天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來看,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大學生如何應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為政為官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服務觀,時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仁民”、“愛民”,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千乘之國”辦事之人,真正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2)發揚孔子的“富民”思想,對于實現富民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農。農業生產是人類生存和“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3]可見,農業不僅關系到人的生命存續,更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安全、發展與社會穩定?!拔覈鄡|人口,八億多在農村。農村穩定了,農民安居樂業了,也就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們國家和社會全局的穩定?!盵14]鑒于此,作為農業類院校,要教育大學生認識到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的第一需要,要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大學生熱愛農業事業、積極投身農村基層、服務“三農”事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發展農業、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中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和體會人生存在的意義;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要大力發揚孔子的“富民”思想,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引領民眾不斷探尋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達到最終實現富民強國戰略,其作用深遠,意義重大。
(3)弘揚孔子“以仁義化民”的人文教育精神,全面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事業中,孔子倡導的和諧人類心性與和諧人際關系的思想,對于今天調節人與自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整個社會祥和氣氛都有重要的教育和啟示作用。孔子所倡導的“仁義”,不是高懸于空中的東西,而是落實于日?,F實人間生活、倫理感情和政治觀念中的。近年來,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完善,用人單位普遍對人才的人文修養、品行和人格提出了強烈要求,對于提高職業人文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當今農業職業教育對大學生主體性人格的教育,既要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養成;既要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更要考慮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義,教育要發揮并促進個體人格全面發展和社會秩序和諧發展的功能,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
(4)吸取孔子“愛護自然”的思想養料,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系。隨著現代大氣環境惡化、資源匱乏和生態失衡等問題日益凸顯,社會發展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孔子的生態保護思想對于當代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們處理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的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秉h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也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盵15]為此,大學生們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吸取孔子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的思想養料,自覺做到正確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各種關系,創造一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宜居環境,建設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