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語言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它受著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傳播工具。因此只有了解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語言。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個詞或短語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來說,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有時即便所指的是相同的事物,在人們的心目中該事物產生的聯想也會有差異的。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某人對外國人講了一個笑話,相反對方卻受到了傷害;外國人聽了一句話后捧腹大笑,而我們卻莫名其妙。據語言學家講,在國際交往中,對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往往會比語言知識的缺乏犯下的錯誤更嚴重。
動物與我們的生活是分不開的。人與動物的近鄰關系使人們非常熟悉它們的習性,漸漸地人們便常常把某些動物身上某些特性或品質與人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點加以聯系,于是人類的語言中常常出現動物,因而人類的語言也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和活潑。不同民族的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對相同動物的熟悉程度不同,加之各民族所特有的神話傳說、歷史風貌及寓言故事等,使動物在人們心目中的褒貶形象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一、不同語言的文化共識
在人類發展史上,民族遷徙、國際交往、文化交流都醞釀了不同語言的文化共識。就是這種共識加快了不同語言使用者的信息交流及溝通。雖然中英語言不同,但動物傳達信息未必不同。
例如豬(pig)。它所得到待遇可以說最糟,人們總是吃豬肉(pork)的同時對豬惡語相加,真可謂以怨報德。中國人養豬的歷史悠久和經驗豐富,除一些少數民族外,對豬肉的食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門(不僅食肉,覺得內臟也美味)。但在中文里,豬卻以“懶、笨、蠢”聞名,如“蠢豬”、“蠢貨”、“肥豬(指身體胖而蠢的人)”、“豬狗不如”、“人頭豬腦”、“豬圈(骯臟的地方)”等等。西方人也給pig以丑惡的形象,對豬的嘲諷諸多: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buy apig in a poke(未見實物而瞎買東西);to pig together(像豬一般地擠在一起生活);as far as a pig(肥得像豬);cold pig(用冷水把睡著的人潑醒的方法);drive one’s pigs to mar-ket(打鼾);grease the fat pig(對有錢人行賄);sellapig in a bag(掛羊頭賣狗肉);sweat like a pig(因出力或恐懼而全身冒汗);teach a pig to play on aflute(做荒唐、不可能的事);live like pigs in clover(生活優裕,養尊處優);Pigs might fly(if they hadwings)(除非公雞下蛋,奇事也許會發生)等等。
二、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
中英兩國相距甚遠,而且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較深的文化積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更是東西相隔,各自為政。兩國人民的信仰、觀念、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在對動物的認識上有三個方面的差異表現得比較突出。
(一)信仰差異
中西信仰不同。中國人信仰自由,有信佛教的也有信道教的,還有信基督、穆斯林的。而英美人信仰基督者居多,一生都離不開———受洗、祈禱、婚禮、懺悔、葬禮。信仰不同,有時對同種動物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象。
例如龍(dragon)。中國人的“龍崇拜”歷史可謂悠久、程度可謂大觀。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意味著至高權威,受景仰的程度可與西方人的上帝類似。
中國封建王朝時代,人們把龍和鳳(phoenix)作為皇權的傳統象征。龍代表帝王,威嚴、權威;鳳代表后妃,端莊、文雅。在今天的東方龍仍備受推崇。“亞洲四小龍”是經濟騰飛的典范;“龍子龍孫”是國人驕傲的自稱。龍象征吉祥,所以中文中常說家長“望子成龍”,即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有所成就,傳統中也常給孩子起名用“龍”字。有關“龍”字,有很多的成語,且含有褒義,如“龍躍鳳鳴”、“龍飛鳳舞”、“龍騰虎躍”、“龍躍鳳鳴”、“龍鳳呈祥”等。
而西方人對“dragon”卻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兇殘可怕、能噴煙吐火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征。在圣徒和英雄的傳說中,就講到和這種怪物———龍作斗爭的故事,多以怪物被殺為結局。最有名的是公園700年左右盎格魯-撒克遜人關于貝奧伍爾夫(Beowulf)事跡的敘事詩。詩中主人公貝奧伍爾夫打敗妖怪格倫而(Grendel)后,與惡龍搏斗,兩者同歸于盡。英語中贊揚龍的詞語也非常少,多數含有貶義,而“Dragon”多指嚴厲的人,兇暴的人,兇惡嚴格的監護人,兇惡的老婦人等。如果稱女性為drag-on,意思是她很兇狠,令人討厭。有關dragon的詞組也多含貶義。如dragon’s teeth(相互爭斗的根源,不和的種子);blind dragon(青年男女初談戀愛時的陪客,多為已婚婦女);the old Dragon(魔鬼)。
有趣的是,中國圖上的龍沒有翅膀,卻能騰飛。但《圣經》中,人類祖先夏娃和亞當被蛇引誘,偷食禁果而犯下滔天大罪,最終被上帝驅出伊甸園。
古希臘神話中的冥王,加之古代非洲傳說中的諸多圖騰(如濟慈之“Lamia”的源泉)亦有蛇類形象。因而snake多指冷酷陰險的人,虛偽的人,卑鄙的人,不可靠的人;美國俚語指追求和欺騙少女的流氓(一般指男青年);男阿飛。如:John’behavior showedhim to be a snake.約翰的行為表明他是一個冷酷陰險的人。與snake組成的習語、諺語有許多,如:asnake in the grass(潛伏的敵人;潛伏的危險;陰險而偽善的朋友);warm/cherish a snake in one’sbosom(姑息壞人;養虎貽患);Great snake!(啊呀!天啊!);have/see snakes in one’s boots(爛醉如泥;患震顫性譫妄);poor snake(窮人;干苦力的人);raise/wake snakes(引起騷動;制造恐慌;引起激烈的爭吵);scotch the snake(not kill it)(刺傷了蛇身卻沒殺死它,使它暫時不為害但留有后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