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當代中國大提琴藝術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王連三離開我們十多年了。這位音樂家的人生歷程,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記。
王連三在他筆記的扉頁上,寫下了詩一般的人生態度:“倔強的靈魂是不滅的太陽,象春天一樣走上戰斗的行程去吧!不要害怕陰謀、惡毒的謀殺。做一個永遠革命的青年,把自己當做一粒種籽播開去,在災難的荒蕪的原野!”王連三于1926年出生在清流縣城關一個貧困的家庭,自幼酷愛音樂,1941年考入福建國立音專。他憑著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堅強意志和聰敏天賦,先攻理論和作曲,后在德國籍大提琴教授曼哲克的指導下,僅用3年時間修完5年課程,成為大提琴主修班優秀畢業生之一。
剛出校門,王連三就顯露了卓越的藝術才華。他先后任國立福建音專助教、臺灣師范大學講師、臺灣交響樂大提琴首席、香港電影制片廠音樂師、香港電臺大提琴演奏家,常在臺、港、江、浙、閩等地巡回演出,引起音樂界極大注目。
新中國成立后,在祖國召喚下,王連三毅然放棄優厚待遇,以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返回大陸,滿腔熱情地投入祖國音樂事業建設之中。上世紀50年代初,在北京舉行的盛大文藝晚會上,他擔任大提琴獨奏,與蔣風之、郭蘭英等藝術家同臺演出,相映相輝。30多年來,他潛心大提琴教學、研究和作曲,發表了大量作品,培養了大批樂隊演奏員和教師。他為創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曲譜作了不懈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王連三剛進入音樂界時,一些劇團演奏的大都是外國名曲,他深感不安,決意開創一條新路。不久,他創作了有鮮明福建地方色彩和濃郁生活氣息的我國第一首以大提琴主奏、管弦樂隊助奏的樂曲《采茶謠》。這首樂曲于1952年秋在北京劇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并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日本丹羽正明先生在《讀賣新聞》上評論:中國王連三先生的《采茶謠》,以福建采茶歌為素材,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使用亞洲的素材而以歐洲風格的曲式創作的這一傾向,是非常優秀的作品。這首樂曲先后傳播到美國、德國、瑞士、日本、比利時等許多國家,并被列為我國音樂院校的必習曲譜。接著,他又根據自己在港臺生活的感受,創作了《風雨童年》組曲,塑造了終日奔波于街頭的賣報童、擦皮鞋的孩子以及因工傷失明而被趕出了工廠的盲女和覺醒中的童工等十分感人的形象。他的5首大提琴練習曲在民族化表演技巧上作出了新的探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下工廠、農村、部隊,經過較長時間體驗生活,寫出了反映祖國建設的樂曲《創業頌》、《風景就數祖國好》。
周總理逝世時,他滿含悲痛心情寫出了《永遠的懷念》。
十年動亂,王連三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幾乎被扼殺了藝術生命,但他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毫不動搖,1984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5年,他自知身患絕癥,仍然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為全國大提琴比賽抱病寫下了《往事》和《相逢在北京》最后兩首樂曲,獲1985年全國應征作品獎,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大提琴民族化的問題。
他病逝之后兩個月,1986年6月26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大提琴學會還聯合舉辦《著名大提琴藝術家王連三大提琴作品音樂會》的專場演出。王連三創作的可貴之處是對民族風格的探求和使專業演奏技巧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