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觀經濟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率先開放和區位優勢,抓住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發展了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工業,從此引領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普遍出現“民工荒”、“電荒”等現象,以及地價房價不斷上漲和交通擁擠等問題,生產要素供給趨緊,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急需“騰籠換鳥”把部分產業轉移至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完成從規模擴張向結構提升的轉變。與此同時,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作出重大調整,鼓勵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而中西部各個省市區也無不希望承接產業轉移,藉此快速大規模地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
有關產業轉移問題的研究,國外學者主要關注的是國家層面,其中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提出,經大來(Okita,1985)、Vernon(1966)和小島(Kojima,2000)等人不斷完善的雁型模式理論,該模型指出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產品生命周期相關的特征(Vernon,1966)、要素稟賦和發展階段的差異是雁陣式的產業轉移發生的主要原因。[1]劉易斯借鑒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提出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同樣把產業轉移與比較優勢的變化相聯系,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產業轉移的主體,指出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是由于非熟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某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2]在產業區域轉移的微觀層面的理論研究上,鄧寧(Dunning,1977)認為產業組織決定的所有權優勢、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區域優勢和交易成本決定的內部化優勢是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的主要原因。上述理論分別從產業、產品、企業的角度考察了產業轉移的原因,其實質是反映了新古典分析框架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假設條件下比較優勢的轉移以及與此相關的產業轉移。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Krugman(1991)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派(NEG),更加關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并存的現實世界中的產業轉移現象,基于產業集聚和產業擴散的相互作用更為深入地探討了產業集聚和轉移的微觀機制,他們強調區域之間的運輸成本是決定區域產業轉移的關鍵變量,認為運輸成本的下降也能促進產業的集聚、擴散和轉移。[3]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不同地區間經濟上具有較大的異質性,因此上述理論雖然多為國家層面的產業轉移理論,卻可以作為中國區域產業轉移研究的借鑒,如蔡?P等(2009)提出大國雁陣模式并指出中西部地區具有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可能性和可持續性[4],劉志彪等(2008)從構建國內價值鏈的角度提出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內遷入中西部地區。[5]
產業區際轉移作為發達地區實現產業升級,欠發達地區追趕發達地區、縮小區域差距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備受國內學界和政府的關注,中西部地區對東部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已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關注的學者較多,現有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從不同視角分析了影響產業承接能力的核心要素,如王禮茂(2000)根據對紡織產業的研究指出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是影響產業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6],彭連清、詹向陽(2007)在研究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環境與區域轉移趨向后發現運輸成本和基礎設施是沿海企業產業向內陸轉移考慮的主要因素[7],陳建軍(2002)在分析浙江向西部地區的直接投資的基礎上發現市場是吸引產業轉移的主要原因,產業區域轉移應圍繞重要交通干線由沿海向內陸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擴張[8],陳耀等(2008)認為在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已喪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擴散和區位再選擇時,中西部地區要著力創造有利于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軟硬環境,首要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9]第二類是對產業承接能力評價體系的探討,如展寶衛等(2006)提出的產業轉移承接力概念認為,產業承接力是產業承接地集聚轉移產業的吸引力、準確甄別轉移產業的選擇力、穩固接納轉移產業的支撐力和融合提升產業的發展力等多種作用力的綜合系統[10],孫君軍(2009)認為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涉及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信息系統保障能力、經營管理運作能力、發展環境支持能力四個方面。[11]第三類是從具體產業的角度進行量化分析,如惠調艷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實證分析了陜西軟件的產業轉移承接能力[12],蘇華等(2011)運用熵值法對中國各個地區高技術產業的產業承接能力進行了量化分析。[13]目前,利用宏觀數據對區域整體產業承接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研究的還相當少,本文將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現有數據全面深入分析我國中西部省區整體產業承接能力的影響因素。
二、變量和研究方法
(一)變量選擇
根據上述理論和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歸納出承接地的下列因素和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相關:1.承接地的市場規模和市場潛力;2.承接地的要素成本;3.承接地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4.承接地的基礎設施;5.承接地的資源稟賦(區位和人力資本享賦);6.承接地的產業承接政策。
市場規模和市場潛力是市場導向型產業轉移的重要解釋變量,這是因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企業進行產業區域轉移的最重要的目標,特別是近年來有的外銷企業在海外市場增長乏力甚至需求下降的情況下,是進一步拓展和鞏固中西部市場,較大的市場規模和較高的市場潛力將吸引到更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承接地的生產要素成本是關系企業的運營成本,許多沿海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就是看到中西部相對于沿海地區要低廉的要素成本,勞動力成本和用地成本是產業轉移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A設施是關系企業市場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東部沿海企業轉移投資對承接地的基礎設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水電路三通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條件,而網絡和通信設施則關系到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和企業與外界的信息共享與互通。產業承接地產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制造業直接投資的技術含量和投資規模,而承接地經濟和產業發展規模與結構則體現了其產業發展的基礎實力。此外,產業增加值高說明了產業發展的活力,因此,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也是沿海企業進行轉移投資考慮的重要因素。對于產業轉移企業而言,承接地是否具備一定數量的掌握特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本是其進行直接投資決策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地理因素一直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臨近產業輸出地區,交通便利的地區接受產業輸出區的輻射距離近,和產業輸出區的交通距離短,無疑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承接地政策是轉移企業投資決策考慮的重要因素,因為政府的支持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如稅收優惠、企業融資、人才吸引、企業或產品的宣傳推廣等方面都會給企業帶來現實的利益,從而有利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