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當代文學論文
一、中國當代文學的失真問題
中國在20世紀以來發生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影響,而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這些主要體現在:
(1)物質的豐富發展使得很多以前無法實現的愿望成為可能,于是人們慢慢開始學會了主宰世界,人類的自大達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2)現實往往是不可預期的,總會超出人們的想象,物質的豐富發展,動搖了人們的思想,浮躁了人們的心靈,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勢,人們最終陷入在理性世界中。
中國當代文學隨之而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慢慢意識到中國當代文學的失真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它的產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種失真體現在整體水平的失真,而當代文學的體是保持不變的,沒有失真。
在當代中國文學的60年發展歷史當中,很難產生能與中外經典名著相提并論的文學作品,歸根到底還是文學的失真,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自己的力量與本真。
作家的失真首當其沖,它指的是以文學作品為生的創作家。雖然說把文學作品當做物質產品并不十分確切,而聽從市場規律的擺布。然而,任何一個東西都會有自己的市場,作為文學同樣會有自己的市場,有自己的規則。一般的文學作品可以按照市場的選擇,然而重要的文學作品就顯得比較特殊,國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干預和調控。
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文學在市場上才會擁有自己的秩序。新中國成立以后,公職人員的社會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使得當代文學的制度體制和秩序完全建立起來。
可以這樣說,文學體制保障了作家穩定的收入,為作家的自由創作提供了有力保證。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按所想的那樣發展,沒有按照合理的邏輯在發展,這種穩定的收入反而滋生了作家的惰性,使作家無法重新找回自我,失去創作的靈感。
再者,文學作品內容方面的失真。自由生產者是作家的原本,然而在當今這種社會條件下,作家也要謀求生存與發展,這樣作家會感覺到一種壓力與動力。然而作家作為公職人員以后,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立場必然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有那么大的壓力與動力,創造文學的積極性也隨之降低很多。
當作家缺少作為普通勞動者謀生的真實感受,必然導致他們不會站在普通勞動的角度考慮問題。當作家為了穩定的收入,把賺錢作為他們首要目的的時候,他們所從事的文學就失真了,文學作品的內容隨之也失真了。
在這種大的環境之中,作家已經基本喪失了進入社會豐富的最基本動力,即使進去了也不會努力去改變些什么。
因此,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當代社會的文學作品,缺乏表達農民心聲的作品,更不用說是無產階級的深層表達了。
當代社會的文化作品,包括電影,對官場生活的描述、小資的描述勝于對基層生活的描述。
這絕對不是當代中國人民的真實感受,不能反映出現實的情況。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民來說,生活沒有那么富裕,不會像電影里面一樣生活一會兒就進入了小康,進入小康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付出努力。
因此,當代文學很少能反映當代社會中國人民的真實感受,失去了文學的本真。
而且這些文學也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文學的本真。最后,文學失真體現在文學語言的失真。民間與大眾是文學的發源地,中國的小說就是說話與講故事的腳本,也就是一種說話的表達方式。文學作品歸根結底就是語言的藝術,缺乏這種藝術的美,好的文學作品就很難被創作出來。
從各種角度來講,最具生動性、新鮮性的語言都來自于民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源于民間,民間有鮮活的語言,回到基層,了解基層社會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理解他們是如何表達喜怒哀樂的,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然而現實情況是,當代部分作家沉浸于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們感受不到基層社會的苦楚,不能體會到基層社會的文化氣息,這就決定了文學表達上缺乏某種真實性。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富足作家的生活環境就決定了其文學語言的表述是富人語言、圈子語言。
因此這就是當代作家為什么不能創作出像四大名著一樣非常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當代文學作品存在嚴重的失真問題。不客氣地說,當代大多數的文化作品都用詞不當,錯用、亂用的現象特別嚴重。當代作品沒有自己的個性,表現出非驢非馬的狀況。
最終,作家的作品缺乏自己的語言特色,而且作品中的人物也都一個腔調,沒有個性特色。而且,現代作家特別注重文學作品的全球化與時尚化,但這些因素都不能如實反映出中國老百姓的真實情況和思想情感,并不是老百姓所能接受的表達方式,語言是進入文學作品的路標和審美的基本元素符號,文學語言的貧乏和空洞是文學作品喪失審美價值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二、當代文學回歸本真
(一)營造文學發展的寬松體制環境
對于文學的態度需要有一個轉變。文學它不僅僅專享于貴族階級,并且供奉文學帶來的也只是文學的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一個真正的文學不是那種被制度、保護措施所包裹的產品,而是一個產業,并且還需要有自由的寫作環境來給作家進行自由創作,這樣才能發揮其作為精神產品生產者的特殊作用。建立完善的文學發展內外機制,全方位的文學作品流通市場,由市場對作家生產的產品優勝劣汰,讓廣大的有發言權和評判權的基層民眾參與進去,取代以前以官方和上流社會進行評判和選擇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