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當代文學論文
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文秘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主干課,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文秘專業課程設置中居于重要地位。該課程以“五•四”以來的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以文藝思想的論爭為貫穿,通過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和文學現象的分析,增進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及文學現象的鑒賞、分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情操。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
(一)功利化日盛的社會大環境,給課程發展蒙上陰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確立,人們的價值觀念逐漸完成了從精神崇尚到物質實惠的轉換,在功利化的社會大環境下,文史哲等基礎學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伴隨著文壇上欲望化、金錢化書寫方式的大行其道,魅力和光輝日益枯萎和暗淡的中國文學更加走向沒落,作為學科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也因此蒙上了陰影。
(二)高職高專課程設置向實踐性傾斜,使該課程逐漸走向邊緣
高校擴招以后,中國高等教育開始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的高職高專院校,在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辦學方針的指導下,高職高專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向實踐性大幅度傾斜,那些與就業關系不大的課程被逐步削減,中國現當代文學首當其沖,課時量幾乎被削減了一半,課程的邊緣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高職高專生源人文素質不容樂觀,學生視該課程為“雞肋”
高校擴招帶來了教育的普及化,但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在在人文素質和知識層面明顯處于劣勢,他們當初選擇中文專業大都因高考失利后不得已而為之,許多學生長期以來受中學應試教育的約束,語文功底比較薄弱,在進入到以單純的“職業能力”來定位學生價值的高職高專院校里,他們對與就業直接關系不大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實難以提起興趣也就在所難免。
(四)學生畢業后難與社會相融的現狀,凸顯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據筆者調查,許多學生走出校門后,隨即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諸如自我保護意識缺乏,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社會適應力低,個人獨立生活能力差,心理壓力的承受力及應變能力嚴重不足等問題,以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適應生活和工作環境。這些情況進一步表明,在高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加強人文教育或普及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諸多的不利條件下,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漢語專業基礎課,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在學科建設社會大環境極端不利,課程發展已逐漸走向邊緣,生源人文素質差、心態浮躁、缺乏學習興趣的高職高專院校中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行性的改革思路,是每一位高職高專院校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師不容回避的話題。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切實貫徹這一理念,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落實到課程教學與改革中,就是在遵循學生健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的特點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實現學生完美人格培養和多項技能掌握的最終目的。
(一)教學目標:變“知識型”教學為“應用型”教學
與本科院校培養研究性方向的目標不同,高職高專院校在專業培養上更注重技能性和應用性,具體到文秘專業的培養目標上,則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合格的文秘類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此,作為文秘專業的基礎主干課,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就應緊緊圍繞著力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對文學思潮、文學現象和文學流派及特點的初步判斷能力為中心,通過對課程的系統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具有較豐厚的文化和文學素養等綜合素質,能從事文學創作、文案設計與寫作、文秘、企業文化策劃與管理、語文教學等專業人才。
以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更多的強調學科的“知識型”,即理出文學史的線索,并以此為基點,評述其中重要作家作品、文學潮流和文學現象,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文學史知識。而作為文學史最基本的構成要件,作品的審美特征卻埋沒在繁雜的文學史知識和抽象的文學理論的講解中,學生不能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意識投射其中,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人文素質也難獲提高。
由此看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傳統的“知識型”教學目標,雖然使學生獲得了現當代文學的具體知識,但對其專業發展、素質培養和人格養成卻無太大作用。因而,應注重該課程“應用型”實踐技能的培養,強化所學知識和能力的實用性,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機制,著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文案寫作能力、文字編輯能力、語文教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專業操作技能。
(二)教學內容:淡化“文學史”,強化“文學性”
本科院校的現當代文學課程強調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高職高專院校則更多地追求“必需、夠用”。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在宏觀把握文學史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應把教學重心傾斜到微觀的作家作品賞析中。
以往傳統的教學既要注重“文學史”的勾勒(在講述現代革命歷史進程和重大社會變遷的基礎上梳理出現當代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又要有重點地分析包括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等內容在內的“文學性”。這種既強調掌握文學史規律,又要從兼顧學生分析感受能力培養的內容選擇,從教學實踐看最終導致師生的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