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學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大約有60%~70%是非語言溝通方式,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在臨床護理中,非語言溝通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咽喉疾病,嚴重腦血管疾患等不能用語言向醫護人員表達他的需求時護士只能通過患者的表情或手勢觀察其不良心理變化,應用非語言交流進行心理護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非語言性溝通是一個人真實感情更準確的流露,雖然是無聲的溝通,但是在護患交流中,如果能恰到好處的應用往往能夠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1非語言溝通的特點
非語言溝通是運用除語言信號外的其他信號進行的溝通[“。即通過眼神、動作、表情、姿勢等方式將信息傳遞給對方,它有著輔助表義,強化感情的作用。如果一個護士舉止端莊大方,各種操作技術嫻熟,必定會給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產生親切感與安全感,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從而達到心理護理與心理治療的目的。
2非語言溝通技巧
2.1面部表情是非語言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其他的身體語言無法與之相比,面部表情是一種共同的語言。護士的表情是護士的儀表,行為,舉止在面部的集中體現,對患者的心理影響較大[2],護士應該意識到自己面部表情的重要性,因為病人很敏感,他會仔細觀察護士的面部表情,并與自己的情感相聯系。關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能夠穩定患者的情緒,從而減輕患者人院時所產生的恐懼與焦慮心理,增加對護士的信任度;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直接反映人的思想、情緒,目光的對視,會給人尊重,重視的感覺。因此,護士在護理時應以微笑的面容,平靜的目光注視患者,傾聽患者的敘述,并表示同情、關心,使患者產生溫暖、安全、親切感,喚起患者戰勝疾病的樂觀情緒,使患者自覺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IsJ。
2.2嫻熟的技術,沉著、穩重的舉止,可消除患者心理疑慮,給患者以安全、信任感護士能夠在危、急、重癥患者面前表現出鎮靜、當機立斷等非語言行為,能使患者的情緒由恐懼、焦慮到平靜、穩定,從而達到護患之間的默契與配合。在搶救危重患者時,護士應從容、鎮定,各種操作有條不紊,忙而不亂,護士嫻熟的技術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
2.3觸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運用的好,可以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現在有“皮膚饑餓”的提法,兒童喜歡觸摸毛絨絨的東西,喜歡擁抱,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可表現為食欲不振、發育不良、智力衰退、性格缺陷等。所以在病人痛苦的時候,不適宜用言語表示同情、關懷的情況下,可用輕輕的觸摸來代替。撫摸可縮短護患之間的空間距離,增進護患的感情交流.護士巡視病房時,對某些患者可采用觸摸方式進行非語言交流。如站在患者床旁,握住患者雙手,可以從心理上減輕陌生感;對于幾童可撫摸患兒的額頭,使患兒產生親切感,從心理上減輕恐懼感;使患者感到護士對他的重視、關心、體貼,消除顧慮和不安,增強治療的信心和勇氣.這些都是觸摸的正反應,當然觸摸也有負反應,若使用不當,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誤解,尤其是年輕的男性患者,使用起來要注意分寸,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2.4儀表服飾:護士人員應衣著整潔,容貌修飾自然大方,舉止端莊,保持精神煥發。端莊的儀表,整潔得體的服飾,沉著冷靜的舉止,認真細心的態度是護士縮短護患距離的基礎,給人以親人般的感覺。有利于在護理工作中樹立良好的威望,贏得患者的信任,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拉近護患距離。
2.5沉默:在護患交流中,護士恰當地保持沉默,可給患者帶來思考和表達感情的機會,當患者知道自己患有不治之癥或焦慮時,護士可以恰當地運用沉默的方式表示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也是讓患者進行心理調整的一種方法。
3體會
非語言溝通在患者心理護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穩定患者情緒,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促進護患交流,有利于治療護理。同時護士應具備良好的素質,加強自身修養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善于運用非語言行為,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實現與患者的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