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新課程理念重視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喚醒學生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值得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去研究與探索。那么如何在當前形勢下,上好美術課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方法體現主體性,走出形式化
要想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認為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豐富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主動性。
講《拼貼的畫》一課時,我特意把專業教室進行了一番“調整、修飾”:按小組拼成幾個大桌子,錯落有致,每張大桌子上擺放了形狀各異的石子、各色毛線、蛋殼、彩紙、彩色橡皮泥、水彩筆、膠水、剪子等。當學生來到美術教室,看到這些東西,尤其是看到了石頭子、蛋殼、毛線等,感到很好奇,一下子就興奮起來。有的跑到桌前,摸摸石子,又拿起蛋殼看看。每張小臉都洋溢著新奇與興奮。我彎身從講臺里拿出作品,學生們隨著我彎腰的動作,伸長了脖子,直起身子,半站著觀察著我的一舉一動。當我把由這些材料粘貼成的作品亮相時,大家都一愣,離我較近的同學說:“粘畫!”我點點頭說“:對,我們就利用桌上的材料,創作出一份美術作品。”遠一點的同學說“:您上面哪有石頭呀?”我一笑,請各組組長拿回一份作品,大家湊近一看,啊!原來石頭被上成各種顏色,遠一看都沒認出來。
此時,同學們都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大顯身手了。這個情境創設,是通過教室學習環境的布置,別出心裁地擺放原始材料,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同時學生也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了,得到了充分表現自己、表達思想、認識和情感的機會,消除了膽怯和依賴心理,這樣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就能積極探索、積極思考,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來學習美術課的性格特征。
二、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性、應用性
重視美術與生活的聯系。美術課是造型藝術課程。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多,這對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創新能力和技術意識有很大好處。在教學《畫畫我們的課桌椅》時,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說一說自己使用的課桌椅有哪些不便之處,如果你是個小發明家,你想設計一套怎樣的課桌椅?把它畫下來,這時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開始思考。有的設計了能裝水杯的椅子,有的在桌子上放置了能自由伸縮的視力保護裝置。當一幅幅飽含著學生創造力的作品交上來時,雖然他們的設計還不成熟,有的甚至不合理,但這已經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播下了發明創造的種子。兒童正是在對生活假想性的模仿中獲取了審美愉悅,同時也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理解了藝術的內涵。
三、教學模式體現活動性,走出模式化
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潑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適宜的環境。教學中教師要開放課堂活動空間,讓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宗旨。在《神奇的繩》這堂課中,我就帶領學生在操場上來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我和學生們一起來活動———跳大繩,把自己融入學生中去,成為學生的朋友,在玩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美術課,不畫畫,相反老師和我們一起跳大繩,為什么呢?”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啟迪學生思維“用這些繩子能做什么呢?”再讓學生用自由組合的形式來創造畫面,自由發揮,自由創作。最后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評價方式不能搞教師“一言堂”,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讓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樹立充分的自信心。作為教師我們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由的時空中展翅翱翔。在師生愉悅的互動之中,擴大學生對藝術感悟的視野,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
總之,上好美術課不容易,僅做到以上幾方面也是遠遠不夠的,美術教師要認真學習綱要和新課標,以素質教育的理念上好美術課,保證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切實推進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