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只有不斷深化其內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賦予這一課題以新的活力。欣賞,并不是單純被動的接受,它要求全體學生積極地參與和主動的探究。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音樂欣賞課應在“聽與看、想與議、唱與奏、動”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作用。一、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促進學生參與
1.聽與看。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對孩子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驗。每一首樂曲,每一個音符,當傳遞到聆聽者的心里,每聆聽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記憶和聯想,喚起人的美感。初聽一首樂曲,對樂曲情緒是喜是憂,是優美還是沉重等,大多數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之后,教師再利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及內容做簡單提示,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例如,欣賞《單簧管波爾卡》,波音是該曲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板書、簡潔的設疑及提示,使學生自己學習波音,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通過示范,講解闡明波音的實際音樂效果。
如果有條件,可自制幻燈圖片或播放相應的VCD專用碟,使學生耳聽目睹,把抽象的音樂欣賞內容變的生動活潑,直觀有趣,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想與議。想和議是欣賞課中引領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環節。想,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設疑中積極思考想象。在聽和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必要的。
例如欣賞“翻身農奴把歌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高超的演技及獨特的嗓音效果,撥動了同學們的心弦。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使學生聯想到藏區的生產生活及藏胞在奴隸制下牛馬不如的悲慘歷史。議,是指學生分組議,通過聽、看、想,進而發表自己對樂曲的節奏、旋律、調式、調性、風格、情緒、音樂形象和內涵等方面的評議和概括。教師要有目的的指導參與小組議論,通過小結,把樂曲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社會經濟、歷史自然、音樂藝術等知識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唱與奏。唱和奏在中學音樂欣賞課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欣賞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時,歌唱家深情而精湛的演技像火種點燃了同學們心中熱愛祖國的熊熊火焰。于是,學生在唱、奏這首歌曲時深情激昂,熱情飽滿,歌唱祖國的動人歌聲飛出課堂。
4.動。這是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鞏固應用認知成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欣賞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前幾個環節都注重情、知兩方面的交融、互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聽懂了一首樂曲,并不是欣賞課的結束,還應啟發他們對樂曲進行再創造。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動。如欣賞“賽馬”,學生跟著樂曲,模仿二胡演奏姿勢,隨著音樂如癡如醉地表演,仿佛他們就是樂曲的演奏者。同時學生還可以隨著樂曲表演蒙古族舞蹈的笑肩、騎馬等動作。全體學生都陶醉在音樂之中,整個課堂充滿活力,其樂融融。
二、在學生積極參與中培養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課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教無定法”。學生的參與也是一樣。音樂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媒介,以樂器和音響為載體,以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為基礎,引導學生在“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三個層次上逐漸升華,最終達到完善自我的人文精神的境界。
1.發現美。發現美是音樂欣賞的基礎,不論是誰,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都喜歡“聽”音樂。“聽”不等于“欣賞”。要欣賞音樂,就必須理解音樂,即發現音樂中的美。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音樂作品的背景、內容、特點、思想等直接介紹給學生,但這種做法往往使得學生的感知容易被教師所講的范圍所局限,難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創造性地聯想。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音樂作品的背景、內容等與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和科學美的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之前,就有了一種“美”的感知和沖動。一是從作品內容上挖掘“音樂美”;二是從作品的歷史背景中了解“音樂美”;三是從作品的民族性中體會“音樂美”。如在“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的教學中,我首先給學生勾畫出一幅“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船夫在暴風驟雨中搏斗、粗曠奔放的勞動呼喊聲和歌聲的畫面”,引導學生發現“音樂美”:即船夫們堅忍不拔、奮不顧身地與風浪搏斗,體現了人們不畏艱難、敢于拼搏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為人們所推崇和敬仰。
2.體驗美。體驗美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在引導學生挖掘和發現“音樂美”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體驗和品味“音樂美”。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想象和聯想中去體驗美呢?我的做法是分兩個階段進行教學:一是選擇適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體驗音樂美;二是選擇少量的無標題音樂作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自由聯想,并各抒己見,暢談感受。如“青少年管弦樂指南”是一首介紹管弦樂隊各組樂器的交響指南。在播放這首樂曲之前,我首先簡單地介紹了管弦樂中的四組樂器(弦樂組、木管樂組、鋼管樂組、打擊樂組)的音色特點,然后播放每一組樂器所演奏的主題音樂,最后播放全曲。在學生欣賞完這首交響樂后,我又請同學們談談各自對每組樂器的感受。
有的同學說:“長、短笛就像兩只快樂的小鳥在林中歡快的歌唱”;有的說:“笛聲使我想到了牧童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的景象”;有的說:“笛聲使我想到了魚兒在小河里歡快地戲水……”同學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在總結時肯定同學們對各組樂器的認識和感受,并強調:“真實的感受就是對音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