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為了使電影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它的功能,在近年的語文教學中,自己探索運用電影來充分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和規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將傳統電影設計成為電影教學的探究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一直采用字、詞、句加語篇分析的教學模式,教師按照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統一的參考書給出統一的答案,考試也要求學生答出與教師標準答案相同的答案,否則就不能得分,結果往往使教學內容過于知識化、抽象化,縮小了學生對語言感覺的空間,造成學生語言學習與實際應用脫節。問題的癥結在于沒有突出語言教學實踐性的特點,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我們常說要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給學生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但是語文教學的千人一面,考試中的強求一律,除了對學生思維的遏制和帶給他們對讀書的厭倦外,還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快樂和自信呢?此外,由于我們的語文教學通常重筆頭輕口頭、重講授輕實踐,致使學生高分低能,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利用電影輔助語文教學有諸多的優勢電影以多媒體為手段,融視、聽、說于一體,使傳播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通道加寬,調動人的多種感官來接受信息。電影呈現的情景真實生動,語言豐富地道,形式活潑多樣,為教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為學生的語言活動開辟了一個廣闊天地。因此,中學語文教學中引人電影具有獨特的優勢。
1.電影通過語言的描述、音樂的渲染、畫面的展示,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與,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將傳統的說教式教學變得更為直觀、生動、形象。
2.電影使教學情景直觀化。電影不僅內容生動豐富,而且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立體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因此它既具有語言技能學習的特點,又有語言發展所需的條件,為學生創設了調動大腦及其他感官對語言綜合信息進行反應和吸納的環境,更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效果。
3.精彩的電影對白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更能激發他們的語言表達潛能,為寫作和口頭表達提供了素材。
銀幕字幕還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如果適當地加以選擇和介紹,電影能做到的也許是語言教學中最難以做到的:怎樣讓學生開口說話。
4.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愛電影,這一點勿庸質疑。教師利用學生對電影的喜愛留一些與電影有關的作業。如果說電影能激發學生對語言的熱情的話,那么它也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在談論他們喜歡的電影時,常會克服平時交談中所產生的焦慮和不安,即使最膽小和最缺乏熱情的學生也會在表達對電影的情感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電影除了使人產生發自內心的交談欲望之外,還為學生提供彼此分享感受的話題。
三、電影教學中應注宜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精心選擇電影的內容。不是任何電影都可以看,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做到對影片的情節和內容心中有數,精心策劃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觀看,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使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電影。現行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為“親情歌吟”,編者在此安排了一組享有很高權威性的母愛散文,讓學生直接去體驗“當代母愛和平民母愛”。在此基礎上,自己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觀看(媽媽再愛我一次),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真正的母愛就是:“以孩子和親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無半點享受也無怨無悔”。
其次,要精看與泛看相結合。電影的顯著特點是信息量大、持續時間長,而且具有反復播放、分段播放的功能。因此,組織學生有效的觀看是其核心所在。雖然觀看電影有耳濡目染,自然形成感悟的效果,但如果缺乏了針對性、目的性,我們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組織學生觀看影片,使學生更多地感受電影的文化藝術氛圍、了解文化背景、適應各種人物的語言。同時要善于控制課堂,適時地進行必要的點撥,并與學生保持積極的交流。
再次要適時的組織學生寫觀后感。電影給寫作任務提供了話題,觀看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對某些科學性、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討論,以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思維的加深,可要求學生在觀著電影后交一篇短文,關于電影主題的即可,以保證學生對所看電影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后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種討論可包括影片評論、電影制片藝術、影星的表演藝術、電影主題及背景資料和電影業的新聞等等。教師還可設計對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的討論,使學生看完影片產生回味,激發思維熱情,進而展開評論和賞析,提高他們創造性的語言應用能力。如《火燒圓明園》描述的是八國聯軍人侵中國的一段屈辱史,通過影片的觀看不僅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