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高校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承擔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任務,以及“傳道、授業、解惑”等教學壓力。目前,這樣一個群體的健康狀況如何,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國家、社會和高校又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確保他們的健康,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將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高等教育教師隊伍,進而推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目標如期實現。
一、我國高校教師的健康現狀
中科院調查顯示,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于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并且這一階層的早逝現象正在加劇,25-59歲人群中,女性死亡率為10.4%,男性死亡率達16.5%(喬小杉,2010)。因此,近年來作為知識分子中堅力量的高校教師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1、總體健康情況堪憂,性別差異明顯我國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總體堪憂且存在性別差異。這點從韓新功等(2009)通過河北省高校教師健康體檢的各項指標可以看出:一切正常的男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9.6%,一切正常的女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30.9%,女教師的健康狀況要好于男教師。在對河南省高校教師調查后表明(王磊,2011):在總調查對象832人中,健康者為396人,占47.6%;處于亞健康者狀態者有306人,占36.8%;提示有健康問題有130人,占15.6%。這也說明河南省高校教師總體健康狀況堪憂,處于亞健康的比例略高。
2、代謝性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增多
在一項對某地區高校教師健康體檢資料完整的2053人進行高血壓發病情況統計并就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結果顯示該地區高校教師高血壓患病率較高,男、女患病率分別是28.8%和20.2%。其中碩士學歷的高校教師患病率最高,為29.2%(崔忠太,2008)。而于威等(2008)對1246例高校教師檢出的常見病患病率均在7%以上,其中高脂血癥占首位,總患病率為29.5%;視網膜動脈硬化總患病率為26.4%,居第二位;脂肪肝總患病率為22.4%,占第三位。
由此可見,高校教師群體患病以代謝性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系統較為常見,尤以心血管系統疾病多見,這些疾病對高校教師造成極大的傷害。
更有甚者,有關中青年高校教師因突發性疾病死亡的消息,不斷出現在各種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直接反映了他們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因此,應對這一特殊職業群體的健康進行干預,尋找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原因,并積極尋求促進高校教師身心健康的途徑。
二、影響高校教師健康的主要因素
1、來自職業方面的壓力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全面深入地進行,教師聘任淘汰制度、職稱評定制度等改革所涉及的一系列不穩定因素使教師面臨著不小的壓力。而各高校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往往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申報職稱時,每年除了要承擔一定教學任務,還必須要發表一定數量、一定級別的學術論文或著作,承擔一定檔次的科研課題。如某省建立的特聘教授制度,在考核時,規定聘期內必須在一級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文章,同時必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否則視為不合格。這種強制性的規定,必將給教師帶來巨大的壓力。有一些高校教師為了應付職稱評定、校內考核等規定,動用違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去發表文章和獲得各個級別基金支持的課題。這不僅不利于科學研究的發展,也是他們出現各種心理和身體疾病的主要壓力,必將影響到高校教師的身心健康。
2、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社會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讓教師職業承受的壓力增大,使高校教師在種種的壓力之下不能很好的順應生物鐘的運轉規律。
調查顯示,高校教師每日工作常常超過10小時,經常熬夜,有時連續工作至凌晨2-3點,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也常小于6小時,周末加班做科研,很少有時間休閑活動,更缺乏統一的團隊休閑活動時間(吳祥勇,2003)。另外,飲食方面也沒有太多的規律,一日三餐不定時,不吃早點,更談不上有合理的膳食結構。工作強度也常常超出個人的身體承受范圍,這都給高校老師的健康狀況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高校教師自身的健康意識也是影響其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教師體檢的情況來看,能做到每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體檢的僅占38.4%,有六成多的教師體檢的周期是兩年一次或更長(孟小紅,2006),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師的健康意識普遍較為淡薄。
3、體育科學素養低
體育科學素養是指大眾的體育鍛煉知識、鍛煉動機、鍛煉行為的總稱(楊明等,2008)。從體力與腦力勞動的分工上講,高校教師雖然偶爾也有少許的輕微體力勞動,但他們主要從事艱巨的科研活動和教學任務為主的腦力勞動,而且屬于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腦力勞動,因此高校教師往往很少參加體育鍛煉。
通過對某省高校教師體質測定與體育鍛煉狀況的調查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占29.1%,不常和不參加者占70.9%。結合體質測定結果分析,經常參加鍛煉者優良率為70.9%,合格率為22.5%,不合格率為6.6%;不常和不參加鍛煉者優良率為35.2%,合格率為45.8%,不合格率為19%(蘇靜等,2003)。這說明體質狀態的好壞與體育鍛煉有著密切的關系。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必要的體育科學素養,沒有形成正確的體育鍛煉動機,對體育鍛煉的知識又知之甚少,參加體育鍛煉也具有很大隨機性,不注重培養自己體育鍛煉的興趣、習慣和方法等。
體育知識水平的提高是體育科學素養的提高的主要標志之一。
即便是有些高校教師認識到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擁有體育鍛煉的習慣,但是他們由于沒有擁有以科學體育知識為基礎的正確的鍛煉方式,體育鍛煉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