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來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關系則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本文從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主體差異性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者的主導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導向
1、主導性的涵義。主導性指“規定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在諸種事物或現象的關系中,其中有一種事物或現象居于主導地位,對其他事物或現象起著指導、引導、領導、統領的作用,規定著其他事物或現象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而也就規定著所有事物或現象構成的整體系統的性質和走向。”[1]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導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啟發和導向作用。教育者主導不是對教育對象強制與壓服,而是在尊重教育對象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正確引導。
、堅持教育者主導性地位的必要性。堅持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是因為:第一,就教育對象而言,由于知識、閱歷等不是很成熟,需要不斷提升和不斷發展,而且教育對象不可能一開始就自覺接受先進的思想理論和道德規范。第二,就教育者而言,教育者依自己的經驗和優勢,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第三,就教育發揮作用的邏輯過程而言,教育對象也是以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者的主導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才能發揮出來。第四,就教學實踐而言,有的教育者不對內容進行系統地闡述和講解,使教育對象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所以,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并不等于否定教育者的主導性。第五,就社會發展而言,多樣性越來越明顯,面對多樣化,如果沒有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教育對象的思想就會陷入混亂。所以,教育者應為主導作用,堅持主導性下的多樣性,引導教育對象向有序的方向發展。
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動力
1、主體性的涵義。主體性是指“能夠自覺、主動地認識和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主體性越鮮明,對行為的指向、目的就越明確。”“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是指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本質屬性,自覺認同教育者的教育目標和要求,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并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發揮教育對象主體性的必要性。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尤為必要。
第一,從教學內容看,思想政治課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會對各種社會現象形成自己的認識,更需要對話和溝通。
第二,從教育者方面看,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必要方面。這就要求教育者從其思想實際出發,分析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讓他們把思想上的困惑表達出來,進而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從教育對象方面看,他們主體性的發揮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能與同學和教育者進行積極的交流,相反,教育就流于空泛。
第四,從長遠方面看,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所以,要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鍛煉并培養他們學會應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三、做到教育者主導性與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統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導性和教育對象主體性是統一的,如顧明遠教授所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因為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就只能被動地接受教育;也不能說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能圍著學生轉。相反,兩者是相互作用、辨證統一的。”所以,要達到教育者主導性和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統一,就要協調好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關系。
第一,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要建立平等、雙向互動地良好關系。雙向互動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通過角色的互換,彼此相互傳達與接受信息,從而達到二者的交流與互動。首先,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相互平等是雙向互動的基礎。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認識,堅持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和發展雙向互動的關系。其次,雙向互動體現了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平等的關系。教育對象和教育者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平等的,兩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之間只能是雙向互動、平等的對話的關系。
第二,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要互相理解和尊重。理解就是了解溝通,是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一種理性的過程。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理解是一種相互了解和尊重支持,尊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不要以勢凌人,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俯視受教育者;而要與教育對象處在同一平面上,讓他們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引導其逐步提高認識。當然,尊重并不等于遷就,它是有分寸的,尊重理解對方的目的就是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要飽含情感。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是將知識轉化為信念的催化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構建精神家園的一方面,需要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情感溝通。情感溝通的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會好。因此,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遵循情感發展的規律,激發教育對象真誠的信賴,以達到情感的認同,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就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