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素質教育的提出從理論到實踐解決了應試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弊
“賞識教育”之后“懲罰教育”悄然興起,二者唇舌之爭更是愈演愈烈,大有“有你無我”之勢。那么,在我們的日常教育過程中,究竟哪一種教育方式更姍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何種方式來培育人湘這的確是應該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
一、正確理解賞識教育
所謂“賞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指教育者應該著重去發現、發掘每一個被教育者的“閃光點”、注重被教育者的優勢和長處并且加以鼓勵和贊揚,有助于自信心的樹立以及自卑怯懦的心理的克服,從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和潛能,使孩子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o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賞識,成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孩子了。
“賞識”在詞典里的解釋為“給人表揚或贊揚”,得到贊揚的人會由此產生生理以及心理的快感,自信心增強,積極性也隨之產生,因而會更加努力地做事以期得到更多賞識。“賞識一一自信一一努力一一更多賞識一一更加自信一一更多努力”這一良性循環便形成了。賞識教育的原創者周弘認為“賞解璐不是簡單的表揚加鼓勵,賞識的本質是渴望別人對自己的一種認可。”認可就是他人及社會對自己長處和成績的肯定和認同,即所謂社會認同感.如今社會上流行的俗語“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用在這里頗為恰當.當一個人被別人認可、看得起時(說你句,戰勝困難的偷心和勇氣倍增,努力去把任務完成到最好,獲得成功(你切。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就有弊。過分“賞識”,必然導致被教育者在性格特征上的一些缺陷,比如:盲目自信乃至自傲、自負。孤芳自賞,缺少責任感和合作精神。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表面上的夸獎己無法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有一句老話,“孩子不磕不碰長不大.”筆者認為這不僅是指肉體上的磕磕碰碰,也是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少瞳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步入生活后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人的一生不會總是一帆剛頃,遲早會經歷一些風浪和坎坷。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過于順利,在面臨挫折時也許會措手不及,經不起打擊和失敗,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一跟不振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因此過分賞識對被教育者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恰當的懲罰是必要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也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然而時下有些人卻鼓吹“沒有懲罰的教育才是人類教育的永恒追求”,說什么沒有極刑的社會比有極刑的社會更民主、昌盛。那么極刑之外的刑法是不是懲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法設想沒有懲罰的教育會是怎樣的教育,沒有刑法的社會又會變成怎徹提到懲罰,大多數人會聯想到打罵、體罰,筆者認為懲罰之于體罰猶如刑法之于極刑。
懲罰是對違紀學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正確、恰當的懲罰有助于孩子對是非的分辨;樹立高度的道德責任感;及時有效地改正錯誤。
責打、漫罵、體罰、歧視甚至虐待是極端的懲罰方式.根據心理學中的效果率: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使用極端的懲罰方式容易讓孩子對父母、老師、學校產生恐懼心理乃至逆反心理,因而產生對立情緒和厭學情緒或是心理障礙,這必將導致教育的失敗。
孩子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成長和形成階段。因而自信心的樹立,尤其自尊心的培養顯得極為重要。“水能載舟亦能筱舟”,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要注意懲罰的方式方法和場合,不能簡單粗暴地使用極端的懲罰方式,要顧及孩子的承受力與尊嚴,不能挫傷孩子自尊。只要方法恰當懲罰同樣能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責任感。因此正確的懲罰能夠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正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并能夠經受各種各樣挫折,成為心智健全、意志堅強的適應現代社會的新人類。
三、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的提出從理論到實踐解決了應試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弊端。
由于我國人才選拔的體制決定了智力培養在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加之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擔心孩子受“苦”受“委屈”,許多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代替。父母及老師都過于側重孩子智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情商、毅力、意志力等其他綜合心理素質的培養。眾刃于周知的1992年“中日青少年夏令營”中的那場較量應該使我們警醒:我們的教育缺乏對孩子的意志的培養.難怪日本人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門的對手。”教育應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愛因斯坦曾說,“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叔本華認為,“意志是人類本質的核心和根源,智慧則列居次要地位”,哲學家愛默生則認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可見健康人格和健全的心智等非智力因素遠比智力因素來得重要,更決定著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自陡多遠。
四、運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養人才
“因材施教”這一古訓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懲罰教育或是賞識教育都只是眾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種.智力因素以及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等非智力因素的差異決定了不能采用單一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愛爾維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孩子是具備一定能力的,能力則是經歷和經驗的積累與反映。家長總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擔白孩子受到傷害(生理和心卿,使得孩子失去了許多體驗和鍛煉的機會。適當的挫折可以使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使他們變得堅強、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而不致于遇到挫折便一躍不振。孩子是有差異的,有各自的特點的生動個體。根據自身的差異和性格特征在教育上多布面分析,多方面著手綜合進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自卑,缺乏自信,那么就應以賞識教育為主,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蒯及自卑、畏難情緒。如果孩子比較外向,比較自信,在鼓勵孩子之余,更應注意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激勵孩子不斷努力,翩及困難,取得更大的成功。賞識使人自信,懲罰使人自律,挫折使人自強.賞識教育、情感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