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園文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依托
(一)培育校園精神文化,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育校園精神文化。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對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高校應明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堅持主旋律,加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無形滲透;堅持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校園文化建設,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校園精神文化培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報、校園廣播和宣傳欄等傳統宣傳工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堅持用先進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用優秀的作品鼓舞大學生,營造大學生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良好氛圍。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空洞的宣傳,應該善于抓住社會中的榜樣人物、典型事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應該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陣地,把握好網絡的宣傳教育作用。如今的大學生大多喜歡在網上瀏覽時事新聞動態,觀察社會輿論等,因此高校應加強對校園網的利用,開設特色校園網站,介紹大學生感興趣的政治理論熱點問題;也可以開通官方微博,增加對全國道德模范人物的宣傳等,這樣在無形中陶冶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情懷。
(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動力之一就是實踐的發展。縱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實踐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要求,也是實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動力支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樣需要一定的實踐基礎。對高校而言,這一實踐基礎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之外,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其必然要求。校園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依托,一個優勢就是它活動的多樣性和吸引力。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當然應該與校園活動相結合。一方面組織部門可以開展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活動,如講座、報告會等,聘請有權威的教授向同學們講解最新的理論動態,使大學生掌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情況;也可以開展學生參與性很高的文娛活動,如學習十八大精神知識競賽、紀念五四運動歌詠比賽、科學發展觀演講比賽等,使廣大大學生在娛樂中、在快樂中既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和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又潛移默化的掌握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特別重視學生社團組織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團委主管的學生理論社團。學生理論社團是學生學習和宣講理論知識的自發組織,這樣的組織在學生中更有說服力,更容易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高校應該大力支持學生理論社團,并保障它們的經費和活動場所,同時要配備一定的教師予以指導,真正發揮學生理論社團的示范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載體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那么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當然也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來實現。如上所述,高校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陣地。那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實現大眾化,對于高校來說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究如何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對于有效的促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顯著意義。縱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與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或者說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成為宣傳馬列主義、加強對廣大黨員教育的有力武器,也是早期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方法;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擔負著傳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偉大作用。正是因為我們的黨和國家堅持了對廣大人民群眾、學生和黨的干部進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在知識分子、黨員干部的頭腦中扎根,才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并接受了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同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由少數人掌握到多數人掌握、由深奧到通俗,就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梢哉f,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載體。
(一)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教育保證
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是我國高校對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渠道。然而,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和實施方面也的確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公共政治課的出勤率低、考核較為松散等。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管理力度。一方面,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公共政治課應該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去客觀的評價當今西方社會思潮等社會問題,提高他們的鑒別力。同時還要增強公共政治課的時代特色和人文因素,“使教材內容生動進課堂,扎實進頭腦,開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局面。”當前的大學生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他們對時代特征較為敏感,他們喜歡新鮮的事物。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要改變空洞說教,取而代之富于生活化的思想,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堂形式上也要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應該多采用討論式的課堂,啟發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去分析社會現實,評價社會上的人和事;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該借助現代傳媒,采用多媒體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完全可以借助聲色音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將枯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形象的圖片、生動的視頻結合起來,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給學生深刻印象。這樣就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潛移默化的傳授給了學生,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除此之外,高校在公共政治課的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也應該有所創新。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外部檢驗
高校應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體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作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要實現大眾化,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成為他們改造自身和改造現實世界的強有力武器。就是說,理論的學習最終要回歸到指導實踐上。因此,高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培養他們運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反思理論的品質。如校團委每年暑期的“三下鄉”活動,就可以使大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發展觀在基層的運用,也加深了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才能體會理論的偉大作用,才能“從內心感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在他們身邊,感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在爭取學生信任中宣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可以說,社會實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試金石。也只有回到實踐,回到現實問題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有意義。
作者:李東東 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