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角色的恰當定位
1、由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四章探討的是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章分為三節,探討了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演變以及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整個的篇幅來看,這一章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并不表明不重要。隨著PM2.5關注度的持續增高,人與環境的關系又成為人們的焦點話題。為了使學生能夠對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我們現在的生存現狀有清楚得認識,筆者在講授這一節時主要采取讓學生做報告的方式開展。為了能更好地進入主題,筆者以PM2.5為對象,讓學生對什么是PM2.5以及它的危害、產生原因做出說明。報告的內容要以PM2.5引申出我國存在的其他環境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辦法。學生在這個要求下,根據網絡資源以及周圍的其他可用資源來撰寫報告,這個過程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也開闊的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知識。例如,一些學生在提出解決方案時就查找了我國古代的一些治理環境的做法,并將古人的做法根據現代社會的特點做了相應的改變,使辦法的可行性程度變得更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自身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升,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由驅動者向促進者轉換
傳統教育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驅動性,認為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只有在教師地不斷督促下,學生才能夠好好地學習。對于高中生來講,雖然在自主學習上比初中生和小學生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從小學開始,他們就形成了在教師監督下學習的意識,因此,到了高中階段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也比較不容易實現。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實現。
3、評價標準由單一向多樣化轉換
傳統的教育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長久以來,家長、社會都認為只有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才意味著掌握了知識,鞏固了基礎。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應該得到全面的發展,學習能力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教師應該發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更好地發展提供動力。因此,教師應該轉變原有"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和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二、小結
高中地理教師要在新課標的引導下努力轉變角色,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更準確的地理知識。地理教師的這種角色定位和轉變能夠獲得學生和社會更多的尊敬,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和諧共處,也有利于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實際。
作者:李洪明 單位: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長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