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展“每月五星”評比,增強即時評價的規范性
為了進一步將“種子—花朵—果實”的素質教育三級評價體系更好地實施開來,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學校印發了《五星手冊》,一人一本,自行管理。手冊中記錄了學生的獲獎情況,詳細地標注了獲獎的時間、項目、獎品以及學生的獲獎感悟。教師定期將學生的《五星手冊》收發上去,每一周進行一次班級的小結,將那些成績顯著的學生的手冊進行公示,在班級內廣泛傳閱。除了每周一公示之外,還可以組織每月一評比活動,根據學生《五星手冊》中記錄的學生的獲得情況進行“五星評比”,對于學習領先的學生授予“學習之星”稱號,對學習成績有顯著進步的學生授予“進步之星”稱號;對于課外書籍閱讀得最多的學生授予“閱讀之星”稱號;對于在某些領域有突出特長的學生授予“特色之星”稱號;對于講文明、樹新風的突出學生個人授予“文明之星”稱號。教師把獲得“五星”光榮稱號的學生照片、事跡張貼于“閃閃五星”宣傳欄,積極樹立典型,讓全體學生共同學習與進步。
2.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增強過程評價的激勵性
成長檔案旨在記錄學生成長的點滴,為素質教育評價提供科學有效的原始素材。在小學素質教育過程中,都一一記錄了學生的學習成長歷程,是學生成長檔案的重要內容和珍貴材料。具體而言,小學生的成長檔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我的名片”,內容是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生日、身高、體重、血型等。第二部分是“我的師長”,記錄學生父母親的基本情況、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的信息,里面包含家長對孩子的評語和老師對學生的期許。第三部分是“學海探蹊”,按照一定的學科順序,將學生的成功習作、學習日志、考試記錄等內容進行有序整理。第四部分是“個性飛揚”,將學生獲得的獎項、證書等閃光點記錄下來。第五部分是“回音壁”,包括同學贈言、家長/教師寄語、自評日記等。教師將學生的成長檔案袋統一收集管理,建立檔案,定期下發檔案袋讓學生進行記錄和整理,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傳閱,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提高。
3.搭建“我能行”個性舞臺,增強過程評價的導向性
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張揚個性,培養其各方面特長。為了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學校為學生提供了“我能行”的個性舞臺,該舞臺分為學校和班級兩個層次,以“百花齊放、自由發揮”為主旨,成立了以藝體老師為主要成員的評審小組,每個月組織一次主題活動。學生可以毛遂自薦,也可以由學生和老師推薦,先填寫“我能行”個性展示申請表,經審核通過后獲得展示個性才藝的機會,得到半數以上評委的認可的學生就能獲得“我能行”特長卡。學期結束時根據有關獲獎證書、特長卡復印件,評出校級、班級的“特長學生”。要特別關注“弱勢學生群體”,為他們量身定做活動項目,使特長學生在全體學生中占據一定的比例,進而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養。
4.推進紙筆測驗改革,增強終結評價的科學性
(1)追求測驗內容的全面性。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屬于非學業內容,但是它是學科培養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學生學業的成敗。因此,在對學生的教學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突出非學業方面的內容評價。所以在日常的教學實踐和評價改革中,必須對學生的非學業方面給予關注。因此,我們規定學生的成績由以下幾部分組成:書面測試占70%,口頭測試占10%,實踐測試占10%,習慣測試占10%,各年級分學科制定具體的評價方案,認真考核評定。
(2)追求測驗形式的人文性。素質教育是人文教育,素質教育的評價應該以學生為本,做到測試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師在設計試題指導語時應盡可能地使語言清楚、親切、富有期待情感;在試卷的首尾,可以適當地附上一些溫情提示;可以在關鍵字的下面加上著重號,讓學生加強注意,避免審題錯誤;可以在試卷中設計生活化的知識情境,讓學生加強對知識應用的了解,為學生創造應用知識的機會。
(3)嘗試測驗結果的靈活性。為了消除學生的應試恐懼,使考試切實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依據學科特點,制定獲得免試權的條件。如想獲得免試特權的同學可在考試前十天內向老師提出免試申請,并陳述申請免試的理由。老師和同學一致認可方能獲得免試資格,一般而言,免試學生不超過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考試結束后,如果學生覺得結果不理想,則可以申請重考,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總之,小學素質教育的評價旨在幫助我們“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構建符合新課程下的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體系是順利、高效地開展素質教育的關鍵和基礎。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當使每個孩子人人有特長,人人有自信,人人獲發展。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應以素質教育的實際為基礎,不斷創新和深化,才能更好地促進新一輪的新課程改革。
作者:閆景蓮 單位:遼寧省遼陽縣三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