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中學英語論文
一、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具體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傳授。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Tylor,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定義說:“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由此可知,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長期積累的各種知識的總稱。我們在面對如此眾多的陌生知識時,要想快速地掌握,一個重要的辦法便是認清該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之間的異同。相同方面如搖頭表示否定,點頭表示贊同,這種較為容易理解。重點是與本民族文化相異之處,應當深入辨析。筆者擬以下面幾個方面為例,對這種不同予以說明。
1.問候語
路上偶遇熟人,按照中國人的日常習慣,通常會問:你吃過了嗎?你去哪?這些問候語在中國人看來是很親切的,表示對朋友的關心。但在西方國家,這些問候語卻被理解為一種不夠禮貌的言語,西方人常會以Goodmorning,Goodevening或者Nicetomeetyou!問候,或者以談論天氣來與對方交流。如Itisabeautifulday,isn’tit?
2.稱謂語
中國人稱自己的家人,一般嚴格按照輩分,顯示對其尊重,而在西方國家,則可直呼其名。一些西方的習慣在中國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小孩一般很少稱呼自己的爺爺、奶奶為grandpa或grandma,而是徑直稱名,這在他們看來是得體而親切的。
3.客套語
由于受到傳統“滿招損,謙受益”思想的影響,中國人與別人交往時,較為注意避免給人留下驕傲自大的印象。所以當別人對自己贊美時,通常會表現地很謙虛,如“我做得還不夠”、“還是有待進一步提高”之類的話語。但是與中國人相反,西方人在聽到別人的贊美時,往往會說Thankyou!表示感謝。如果在西方使用中國的這些話語,在他們看來則是一種不誠實或虛偽的表現。以上三點只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案例,事實上,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從關系上看,這些都是英語語言的內容,而英語則是這些文化的載體。學習相關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語言的學習。
二、文化教育的方針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到,文化教育也是英語課堂教育的重要內容,那么在未來的中學英語教育過程中,應該實施什么樣的方針和措施?我認為,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傳統的英語教育目標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重視不夠。所以新的教育目標,應當把文化教育作為一個重要方面。
在另一文化環境中進行英語教學,注重在基礎的語言學習中貫徹文化因素,以語言學習文化,在文化學習中促進語言的提高。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不再單純地注重詞匯和語法,而是系統地提高對西方文化的全面認識。比如說,在考試中適量增加文化教育方面的內容,就能提高教師和學生在這方面的重視,達到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然后,文化教育還應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課堂學習的時候,教師適度增加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的教學一定會激起青少年的學習熱情。比如在《牛津初中英語》7B中,學生要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的時候,我就適時引入了一些和動物有關系的中英文又有差異的習語,像goose本身是“鵝”,但是goosebumps是“雞皮疙瘩”的意思。“Itrainsdogsandcats.”是傾盆大雨的意思。還有些中西方文化中的類似的習語,如“liveadog’slife”是指生活過的不如意,“asbusyasabee”意思是像蜜蜂一樣忙碌。學生很感興趣,學習效果顯而易見。
同時教師還能依托多媒體手段,比如播放與課文有關的視頻歌曲電影片段,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異國文化,以此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個引導者,而學習的主體則是學生自己。因此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時間畢竟短暫,而文化的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足夠時間的學習。故而除了上述課堂教學手段外,還要鼓勵引導學生還應利用課后時間,閱讀相關書籍,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以此配合課堂教育。
比如,《牛津初中英語》7A中有介紹“Halloween”(萬圣節)的文章,學習本文后,我會讓學生自己去搜集其他重要西方節日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學習后提示相關知識的來源,如一些西方文學名著和經典電影等,為學生課余學習提供指引,讓他們有意識地留心有關的文化習俗、文學藝術等知識。比如,《牛津初中英語》7A中有一篇文章“AliceinWonderland”,節選自在西方耳熟能詳的兒童讀物《愛麗絲漫游仙境》。學過這篇文章后,我鼓勵學生去課后閱讀這篇英文故事的完整版,對于以后再遇到與此經典故事有關的信息的時候也能侃侃而談。通過很多這樣的方法,我們都能很好地進行英語文化教育。
三、總結
總之,文化教育手段應是多種多樣,具體的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教學手段和情景相配合,教師在課堂上所采用的方法,也應靈活多樣,從而更好地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作者:張璐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