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新課改以前的季節描寫課文
(一)描寫秋天者
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出自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第15課。落葉和南飛雁均是秋天的景觀,也是最直接表征秋天景象的事物。“秋天來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在孩子們的眼睛里直接看到的季節變化。天,那么高,那么藍。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天底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金子。稻田旁邊有個池塘。池塘的邊上有棵梧桐樹。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有的落到水里,小魚游過去,臧在底下,把它當作傘。有的落在岸邊,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場。稻田那邊飛來兩只燕子,看見樹葉往下落,一邊飛一邊叫,好像在說:“電報來了,催我們趕快到南方去呢!”出自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第1課,這也是一篇擬人化手法寫成的課文。稻子成熟、梧桐落葉、燕子南飛,與前一篇課文頗多相似之處,但這一篇的描寫更為細致。小魚把落葉當作傘,螞蟻把落葉當作運動場,很是形象;燕子看見樹葉下落,叫著要飛到南方去,多么生動啊!
(二)描寫冬天者
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霧。遠處的塔,小山都望不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像隔著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陽像個紅球,慢慢的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也不耀眼。地里的莊稼早就收完了,人們正在忙著收白菜。霧慢慢地散了,太陽射出光芒來。遠處的塔、小山都望得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也看得清了。柿子樹上掛著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樹林里落了厚厚的一層黃葉。只有松樹、柏樹不怕冷,還是那么綠。出自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第34課。霧與雪,是描寫冬天景致常用的事物,也是小孩子容易理解的冬天景觀。但是,冬天也不是沒有任何生機,白菜、柿子,不是還展示著收獲的成果么?通讀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1-10冊課文,發現對于季節的描寫多集中在一二年級的1-4冊,并且編者都是按學習該篇課文時候的時節來安排相關文章,顯得非常用心。其中,寫秋天的有兩篇,分別是第一冊第15課、第三冊第1課;寫春天的也有兩篇:第二冊第1課、第四冊第1課。描寫冬天的課文一篇,第三冊34課。稍微遺憾的一點是,沒有描寫夏天的課文。其實另一想,通過學習上述文章,同學也應該會有自己的感觸,可以自己寫出夏天的美麗景色了,所謂舉一反三是也。
二、新課改以后的季節描寫課文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原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種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先后面世,因而,我們的分析也只能從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選取一些課文來做評析。
(一)經典式的《四季》
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荷葉圓圓,他對青蛙說:“我是夏天。”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用擬人手法描寫了四季的基本特征,很有韻味。教師要抓住“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這條研讀主線,指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讀中說,說中議;從讀中習得語感,發展語言。同時,又可以生字教學為重點,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四季童話》的特色
《四季童話》是語文版課本里的一篇課文。本篇課文以擬人的手法,以春姑娘、夏娃娃、秋姐姐、冬哥哥四個可愛的人物形象為主人公展開情節,描寫出四季的特點。文章語言生動形象,貼近兒童,適合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把春天寫成一個小姑娘,是因為春天像小姑娘一樣美麗、可愛。春天的太陽暖暖的,是春姑娘笑出來的,春雨是春姑娘的眼淚;春天小溪流淌,小草長了,鮮花開了,柳枝綠了,竹林中春筍鉆出來了,這一切美麗景物是春風帶來的,它們都是春姑娘辦的舞會中的角色。這是多么生機勃勃的一派春景!夏天氣候炎熱,陽光熾烈,可以幫助莊稼成熟,烘干鹽巴,但有時也使人和動物無可奈何,如曬化了賣冰棍阿姨的冰棍,熱得放假的小學生不愿出門;夏天天氣還變化無常,時有雷陣雨大作。正是因為夏天有這樣的特點,作者把它比作一個既可愛又調皮的夏娃娃。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天各種果子成熟了;秋天里有一個家家戶戶最喜歡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作者通過采集果子,做月餅,泡桂花茶,過團圓節,寫出秋天的特點。姐姐又是家中最懂事、最愛弟弟妹妹的孩子,把秋天比作秋姐姐,使人感到收獲的秋天是那么親切。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最大的特點就是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這白雪是冬哥哥撒下的,這美麗的雪景是冬哥哥作的畫。而且冬哥哥不拘一格,還想讓冬天有更多的色彩,這就引出了北風、雪花與人的關系。他們叫出穿著色彩斑斕衣裳的孩子們來玩耍。最后一段:“哦,真美!冬哥哥說美,是夸這些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小朋友說美,是喜歡冬哥哥撒下的小雪花。”作者沒有寫嚴冬給人們帶來的不便,以及人們對嚴冬的畏懼,卻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親和美好的畫面。
作者:李明芹 單位:涿州市松林店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