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道德教育論文
一、貧困生關懷德育模式建構的理論背景
1.關懷倫理學的幸福觀
現代社會公認人生價值的實現是追求職業或經濟的成功,但這種四處蔓延的生活方式并不適合每一個人,也不能給所有人帶來所謂標準化的幸福。關懷倫理學認為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對千人一面的生活模式提出了質疑。因為對幸福的理解和體驗各有不同,人們在追求可能性幸福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教育,好的教育制度要幫助人們實現對幸福的追求。諾丁斯認為只有當人們充分發展了自我,具備了關懷他人的能力,具有了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美德時,他才能最終實現幸福。因此關懷倫理學的教育目的直指向關懷能力的培養,也直接指向幸福。“我們所指定的這種方式是去追求善,在追求善中幸福緊緊相隨”,③“深層的幸福涉及對他人快樂和痛苦的同情反應,”④幸福在于擁有維持并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品格,存在于相互關愛的人際關系中。幸福感主要來自于私人生活領域、公共(或社群)生活領域和職業(或工作領域),家庭和學校是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兩個場所,學校的教育活動要培養學生獲取幸福的能力。
2.關懷倫理學的關系論
關懷倫理學強調的是關懷的關系性,認為關懷是處于關系中的一種生命狀態,“我認為關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關系性。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或接觸。”⑤關懷倫理的關系論是以需要和反應為基礎的。例如:A是關懷者,B是被關懷者,被關懷者的需要是所有關懷行為產生的前提。當A敏銳地感知到B的需要,對之產生了關注并給予及時的回應,B承認A的關懷,并接受了這種關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A與B才算實現了相遇并建立了關懷關系,B對A的關懷給予回應將促進A關懷行為的繼續和維系。關懷德育不同于以往道德教育只強調主體道德性的建構,而更關注關系性,道德行為在關系雙方的合作下才能實現,作為關系的關懷不同于作為美德的關懷。將高校師生關系放到關懷倫理學情境中,教師作為關懷者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而不是將自己作為道德的至高點來進行灌輸,或者簡單地宣稱“只有我知道什么才是最適合你們的”或是“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正如諾丁斯所言,被關懷的愿望無處不在,而缺乏的是對這些愿望進行相應的回應。學生個體千差萬別,他們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只有具有愛心的教師才會花精力去辨別、傾聽、體察、引導,適時地提供關懷和幫助。學生接受了教師的關懷才算是關懷行為的完成,建立在需要基礎上的關懷才能更易被學生所認可并接受。關懷倫理學的關系論認為關系是由一連串的相遇組成的,包括與他人的相遇,與環境的相遇,與物的相遇等等,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自我、美德、關懷都由關系發展而來,所以這些概念并不是既定的,隨時會被下一個相遇賦予新的內涵,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在動態中被建構起來。
二、高校貧困生現實需求狀況
“關心倫理的最基本思想是對每一個體的需要予以反應,目的是建立并且維護關心關系。”⑥需要是關懷倫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關懷性的相遇中,被關懷者的需要引發了關注,是一系列關懷行為的起點。每個生命個體都處于需要之中,生命存活下去必須與外界環境進行交流互換,獲取物質的供養,這是人作為生物體得以生存的保證;同時個體的發展也需要被外界所接受,獲得精神支持,人的社會性注定了他無時無刻不處在與外界的交流中。高校貧困生作為高校學生的一個特殊群體,既具有大學生群體的共同特性,也具有其特殊的群體屬性。這個群體身上折射出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以及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時常遭遇學習壓力、就業困難、情感困擾等諸多問題,聚焦了廣大青年學生中各種特殊問題的縮影,具有尖銳性和突發性。隨著高校擴招,貧困生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的鴻溝也必然反映到象牙塔的生活中,甚至社會流行思潮中的物欲、拜金、成功學也在強化這些矛盾。學校和社會資助體系日趨完善,鼓勵他們自立自強,但無論哪種境遇下,人文關懷都是他們的內心渴望,也是整個社會的呼求。因為社會是一個大的系統,只有各個子系統和諧發展、正常運作,才能促進整個機體健康有序地發展,實現教育生態化。
“經過識別普遍性基本需要的初探,我們認為基本需要應該包括生理需要(生存、安全和愛)。我們可能將它們說成是關涉生存(preservation)的需要,但是還存在關涉發展和可接受性(growthandacceptability)的需要。”⑦當下高校貧困生的現實需求首先是生存需要。貧困生很多來自偏遠地區的家庭,或城鎮失業人員家庭,兄弟姐妹眾多,或遭遇自然災害或意外傷病事故。由于家庭經濟供給不足,需要學校提供經濟資助,如綠色通道、生源地貨款、國家助學貸款、獎助學金、愛心補助、校外慈善助學等。當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完善,能夠滿足學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學生也可從事校內外兼職工作來改善生活待遇。其次是自尊需要。當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產生了炫富和拜金思潮,各類傳播媒介對這種價值觀念進行不斷地渲染,大學生中發型、服裝、包飾的時尚潮流以及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的更新換代也助長了這種攀比之風。身處這種社會環境中,由于高校貧困生的心智發育還未成熟,很容易受到侵蝕,產生自卑、壓抑情緒。學校在資助過程中,貧困生的身份也在不停地凸顯,產生了身份尷尬,甚至出現個別貧困生為了自尊不申請資助的情況,因此呼求更為人性化的校園資助環境。
再次是情感需要。貧困生由于經濟弱勢,對周邊環境比較敏感,形成了不合群、孤僻的性格,社會交往也因此受到了影響。但他們同樣需要建立自我認同、悅納自己、順利社交,有些貧困生在這種現實落差下產生了焦慮、郁悶和失落等心理問題。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在這種矛盾邊界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健康人格教育,關注他們的情感需要。最后是自我實現即發展需要。現實社會的就業壓力、生活壓力、成功壓力已滲透到高校校園中。有些學生來自偏遠農村,學業基礎較差,或是奔波于兼職工作影響了學習,也有個別學生逃避現實壓力沉溺于網絡游戲,貧困生們面對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求職壓力,這些都是他們在自我實現方面存在的問題。高校貧困生現實需求狀況分析指出,貧困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在物質、精神上存在著更多的需求,心理上也更加脆弱、敏感。因為原生家庭在關懷方面的缺席,他們更渴望來自于學校的關懷。高校教育工作者無疑是承擔和履行關懷行為的最佳人選。一個好的關懷者、一段良好的師生關系、一些不經意的關懷言語都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依賴,包括信任感、安全感和歸屬感,還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其發展。
三、基于兩維關系的高校貧困生道德教育模式建構
1.基于兩維關系的貧困生關懷德育模式
貧困生的原生家庭有些經濟貧困、子女較多,有些家庭破裂、父母亡故或離異,導致關愛缺席,而家庭和學校是人生最初學習各項社會性行為的場所。對于貧困生而言,學校是除家庭以外培養關懷能力的重要環境,大學教師更成為他們體驗關懷、習得關懷的人生導師。關懷倫理學被認為是一種關系倫理,整個關懷關系建立在“關懷—回應”的行為模式中,連接起了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的兩維關系。貧困生關懷德育模式是在兩維關系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針對貧困生的道德教育也要從關系的兩極共同推進。
2.作為關懷者的教師
(1)關懷素養。教師作為關懷者,必須具備的關懷素養包括同情心、愛心和反思能力,“關心者的心理狀態是以專注和動機移位為特征的,專注是指關心者對被關心者的那種開放的、不加選擇的接受。”⑧關懷行為起源于道德的善,表現為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悲憫,隨之產生憂慮和擔心,因著他們的痛苦而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同情心和愛心。每位貧困生的身后都有一個弱勢家庭,有著自己隱匿的辛酸和悲歡,教育者只有具備同情心和愛心,才能產生自然關懷,他們對貧困生最初是無條件的接受性關注,關注他們當下的處境,注意到他們最真實的需要和境況,雖然沒有相似的經歷,但動機移位使得教育者們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只有這種切身的關懷才能使雙方增進信任,建立起良性循環。教育者只有具備同情心和愛心,才能及時回應貧困生的需要。他們的需要或只是微薄的經濟支持,或是瞬間的溫暖和支持,或是一種認可和尊重,只要教育者體察并回應了他們的需要,便是對他們最大的鼓舞。這種師生間的關懷是他們困頓人生路上持續前進的動力,打開了對外部世界最初的信任之窗。被他人的困境所打動,最開始召喚出來的是自然關懷。為保證具有持續穩定的關懷能力,教師還需要有反思的能力,產生倫理關懷,建立起自己的關懷品格。被他人的需要所吸引并做出回應,同時反思做出的回應是否是對方所需要的。強加在對方身上自以為是的關心只會破壞兩者的關系,使彼此的關懷與需要最終無法產生契合,這意味著關懷關系并沒有確立。
(2)關懷實踐。“關懷理論基于需要和回應,所以它也立足于實踐。”⑨教師的關懷實踐以榜樣、對話、實踐和求證為途徑,其中認真傾聽和積極回應是基本標志。教師應該身體力行,從點點滴滴的關注開始進行關懷實踐,起到榜樣的作用。對話是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梁,有目的的約談或是不經意的相遇,認真的傾聽都能增進雙方的了解。很多貧困生都有著自己的經濟需要和感情困惑,時刻需要關愛和幫助,而他們最渴望的無疑是教師們能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心聲。教師對他們積極回應,及時為其排遣負面情緒,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減少人生的無助感,讓他們確信世上始終有人在無私地關注著他們,隨時給予溫暖和慰籍。
3.作為被關懷者的學生
(1)關懷素養。貧困生作為被關懷者必須具備的關懷素養是感恩。“被關心者的心理狀態有什么特征呢?接受、確認和反饋似乎是最重要的。被關心者接受他人的關心,然后顯示他接受了關心。”⑩如果說被關懷者的需要是關懷關系的源起,那么他們的回應則是關懷系統得以維系下去的動力,回應關懷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常懷感恩之心能使貧困生稀釋苦難所帶來的創傷,獲取心靈的平和;常懷感恩之心能使他們自我激勵、奮發上進,勇敢面對人生挫折;感恩也被認為是一種情商,能夠感恩的學生呈現出樂觀、寬容、知足的精神品質,更易被外界所接受和認可。關懷倫理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關懷能力,懂得感恩的學生才會接受別人的愛,然后更好地去愛人、關懷人。貧困生培育出感恩的心,是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標志。
(2)關懷實踐。貧困生的關懷實踐一是接受并回應他人的關心,二是學會關愛自己、親人和陌生人,關心動植物、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以及環境和知識,由己推人,由近及遠,以自我為軸心輻射開來,建立一個溫馨的世界。要學生學會關愛自己就要加強他們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教育,每個生命在世上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過往的挫折和壓力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幫助他們成長,使其堅強、樂觀、自信地面對人生。引導他們控制負面情緒,調整自我認知,珍愛生命。學會關愛親人和陌生人,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使人生之旅走得更為順暢。關懷實踐還表現在一種生存的責任感,尊重動植物的生命,熱愛無生命的物質世界、生態環境和知識。天人合一是人類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理想,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是每個人生存的需要,掌握知識才能培養出寬廣的視野,開闊的胸襟。另外,學校要提供各種條件和環境,讓學生們去實踐關懷,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才能真正地學會關心,培養出關懷品格。
作者:邱葉 單位:寧波工程學院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