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NCLB法案的實施效果
(一)學生成績提高引爭議
NCLB法案實施以來,近幾年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施測結果顯示,學生整體成績普遍提高,然而,美國教育政策中心(CEP)和殘疾人事務委員會(NCD)認為,學生成績的提高不能完全歸因于NCLB法案的實施,因為各州、學區和學校在法案實施的過程中采取了多種措施來提高學生成績,促使學生成績提高的原因很難界定,而且測試成績并不一定與學業成績成正比。
(二)增強聯邦政府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作用
NCLB法案的通過,使得聯邦政府可以將用于中小學教育經費預算大幅提高,聯邦經費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聯邦政府在教育事務中的作用。
二、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一)農村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堪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歷水平不高。農村教師選拔標準不夠嚴格,許多現任教師是高中畢業生或中專師范類畢業生。第二,農村教師數量不足,編制教師少,代課教師多。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一些農村學校存在一個主課老師負責幾門課的現象,他們帶教一些考試中非重點科目,教學不注重方法,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應試教育痕跡明顯。第三,農村教師工作量大,缺乏有效的在職培訓。農村教師數量的不足,導致教師工作時間延長,課時量加大,以致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沒有充足的時間與家長和學生交流,參加培訓的機會較少。第四,教師隊伍后繼無人。農村學校地理位置偏遠、教學條件差,教師工資低,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很難吸引新教師。
(二)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薄弱,城鄉、校際差異較大
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教育投入、辦學條件、資源配置、學校管理存在較大差異。第一,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不足。基礎教育在總體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分配上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城市中小學的教育經費高于農村學校,這無疑會給農村學校造成更大的壓力。第二,辦學條件滯后。在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地區,學校危房問題仍然存在,經費不足和債務償還使許多農村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校舍維修,以致學校校舍短缺,教室擁擠不堪,另外,農村學校信息技術裝備落后,教學設備不足也非常明顯。第三,城鄉校際之間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城鄉教育的根本差異是教育資源的差異,教師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是最首要問題,這使得原本存在較大差距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教師素質結構又增加了新的差距。政府更多關注的是城市學校的發展,在教學設備和師資配備方面,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遠遠落后于城市學校。而城市學校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充足的教育經費,使農村學校與其產生巨大差距。第四,教育政策取向。教育政策的制定無視或忽視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在教育環境以及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區別,是導致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化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我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導致教育政策認定的各個環節都為城市服務。
(三)學校管理水平較低,內涵發展薄弱,片面追求升學率農村基礎教育出現制度性供給不足,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普遍滯后,校內監督機構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教代會民主管理與監督的功能難以實現,有的學校甚至不存在教職工代表大會,校長幾乎完全掌握學校的決策權。首先,許多農村學校教學、教師和教研管理制度缺失,沒有系統的管理制度。其次,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薄弱,辦學理念不明確,不符合實際情況,學校課程對當地文化的關注不夠,校園物質文化的陶冶作用和精神文化的精神導向作用難以發揮。第三,應試教育日益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高中學校沒有雙休日,高中畢業班寒暑假補課現象,各種競賽屢禁不止,導致師生的生存狀態被動壓抑。
三、NCLB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完善農村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對教師的學歷、資格培訓、繼續教育等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即便有明確的規定,由于城鄉差異等因素,農村學校很難保證教師質量。因此,我們要制定相應政策,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第一,應鼓勵教師創新,通過資金補助支持教師培養計劃;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使他們參加到新的評估系統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編制中來;保證薪酬上的提高,為教師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全面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第二,加強對教師資格認定的監督,嚴格考試制度,對出現違紀行為的集體或個人,加大懲處力度,保障教師選拔過程透明,保證教師質量;將教師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并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避免產生功利性傾向,加強教師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第三,根據農村學校實際情況,強化師德教育,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引導教師將教學放在第一位,立志投身教育事業,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和素質;當前我國采取的免費師范生政策,有效保證了農村學校的教師的數量與質量,為了能夠使大學生留在農村任教,政府還應提供相應的資金資助和精神激勵。第四,加強農村教師的培訓、學習和交流,對農村教師的培訓要以崗位培訓為主,堅持教學與科研結合和教學與培訓結合的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努力實現農村教師教育的信息化,加強農村教師計算機網絡技術培訓。
(二)政府適當干預農村基礎教育,改變“一刀切”式教育改革
第一,發揮各級政府的調控職能,促使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中央財政加大中西部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縮小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促進全國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縣財政投入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縮小城鄉差距;縣級政府采取措施,將農村產業結構、城鎮化建設與學生受教育情況相結合,調整學校布局,撤并辦學條件差、生源少的學校,加快建立教師流動、分配制度的速度,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和合理使用教師資源,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效益并解決教師隊伍分配不合理的問題。第二,為保障教育經費,促進教育公平,我國政府需要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和干預,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使均等化的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在堅持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的同時,還要積極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更好地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
(三)以人為本,加強對農村學校學生的關注
第一,長期以來,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與城市和城鎮相比相對落后,由此導致農村學校的學生享受不到平等的教學資源。因此,教育部門應采取多種方式,切實改善農村學校的教學環境,最大程度地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二,加強對農村學生的人文關懷。目前,改革缺失的是對農村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當下生活的關心,要真正走進農村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化解內心的文化困擾,消除自卑感,建立鄉土文化自信,使他們擁有一份濃濃的鄉村情感。第三,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目前,我們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關注重點一直放在教學硬件設施的改善、教育機會的均等、教學方式的改進等方面,很少關心農村學生的精神世界,特別是留守兒童,他們很難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極易產生身心健康問題。因此,我們應加強學校與家長或監護人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徹底消除環境帶給學生的精神污染,為農村學生構建一個平等自由的文化空間。
四、結語
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全面認識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外國優秀的教育經驗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促進農村教育發展,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完成。
作者:石娟 蔡文伯 單位: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