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浸潤式的誦讀涵泳
筆者在浙江省優質課比賽中教授《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一文,為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提出“讓我們來一次有創意的發揮,加入自己的想象,擴展對話,使濠梁之辯更有現場感”的要求,讓學生沉浸其中,自由演繹文中精彩的論辯,并給出范例:莊子兩手扶著欄桿,看著游魚,不禁由衷地贊嘆道“:這群銀光閃閃的白?魚,搖頭擺尾,游得那么悠閑自在,可真快樂啊!”這種情境演讀是開放型的,給了學生更大的表現和創造空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有了后來的課堂精彩,博得了千余老師的數次掌聲,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
二、超文本的立體閱讀
超文本是一種網絡技術,就是收集、存儲和瀏覽離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現信息之間的關聯。在“深度體驗”式語文教學中,為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將與文本相關的離散信息整合到教學中來,諸如圖畫、音樂、評論等,形成一個非線性的知識網絡,使單一的文本變得立體化,加深并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培養學生的超文本閱讀能力。[案例《]風箏》《風箏》一文中,小兄弟,一個十歲內外、瘦得不堪的病體在盛怒的兄長面前“驚惶”“失了色”“瑟縮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血汗的結晶被踐踏、被蹂躪,只會低下沉重的頭顱。如何讓學生對此有具體的感知,出示趙延年的一件木刻作品,問題即迎刃而解。以文釋文:曾經,“虐殺”了小兄弟天性的魯迅,自己當了父親后會怎樣呢?筆者引用了以下材料:“我幼時的玩具可謂不少,卻是玩具破壞者,凡是能拆卸的都拆卸過。……但父母從不阻止我這樣做。”(周海嬰《記憶中的父親》)“海嬰是連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沒有了。他對玩具的理論,是“看了拆掉”。”(魯迅《致增田涉》1932年5月31日)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許廣平《魯迅先生與海嬰》)材料中魯迅與妻子對周海嬰之于玩具的態度,讓教學內容耳目一新。魯迅年輕時曾虐殺了小兄弟的玩性,到了他自己做父親的時候已在時時反省,其風趣的人情味和幽默感盡在其中。這種超文本的立體閱讀,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了解文本、剖析作者,觀察更多元,交流更平等,理解更客觀。
三、開放性的質疑問難
筆者曾開設《皇帝的新裝》課改展示課。對于這樣一篇人們耳熟能詳的童話,筆者首先讓每位學生列出自己認為簡單的內容、困難點和最希望學習的內容。學生大多認為梳理文章思路、概括故事情節并不難,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改編劇本、不同版本的比較和對童話主題的深刻思考,比如一些學
生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和疑問:
1.我最想學最后五個段落,這五段最后終于有人說出了真相,吐露了人們的心聲,讀來有令人釋懷之感。(何荷)
2.雖然很多解讀中贊賞小孩的天真,認為小孩無所顧忌、直言不諱,但除了這些,我想知道其中更多的原因。(趙惟歡)質疑從學生中來,思考到學生中去,思考愈深入,感悟愈真切。開放性的質疑問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啟發了學生對童話進行再創作的思路。
四、個性化的言語表達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內含了文化主體價值判斷與文化觀念的言語實踐。一個人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與交流,實際上他是在進行文化的呼吸、生命的體驗。以下是一位學生閱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后的體驗。品味莊子瀟瀟灑灑走一生,看破紅塵,拋棄名利……莊子以天為蓋,以地為席,他一生極為貧困,但貧困卻怎么也壓不倒他的思想和意志———他難道不是一位可敬的圣人嗎?濠梁之辯中,兩位哲人在爭論一個在我們看來無關緊要的問題,一個人到底知不知道魚在水中生活是否快樂?別人不能讀懂,但莊子可以。莊子的生活雖被現實所困,但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朝政的煩惱,像魚兒一樣,只是每天“吐著泡泡”,卻是逍遙、自在。也許惠子身邊都是黃金,但他卻不了解悠閑,更不會了解魚兒的快樂生活。……學生在字里行間讀出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理性的思考,這一切都源于對文本的深度體驗。希望“深度體驗”式語文教學能為學生打造一個精神的底子,在語言的領域與言語的實踐中建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誦讀涵泳,超文本的立體閱讀,開放性的質疑問難,個性化的言語表達這四個維度是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必也不能將四者割裂。以上是筆者的一些思考與實踐,以見教于方家。
作者:鄭月琴 單位:浙江金華市外國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