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1.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的情感互動。就是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始終灌注著情感,以情感溝通和融洽師生關系;并且,教師要以充沛的情感引領著學生進入教學內容的情感世界,而教學內容豐富的情感又不斷熏陶、感染師生,這樣使教師、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2.教學技藝、輔助手段具有美感。就是指教師有過硬的學科專業技能,教學語言(包括語音、動作、姿態、手勢、表情、態度等)運用準確、明白、流暢、生動、形象,與整個教學活動協調、和諧。各種教具操作準確且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與其他教學部分渾然一體。教學場景的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情感基調一致,能與教學活動完美統一。
3.探索和完善作文評改。語言通順是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語言流暢是學生作文的較高要求,而語言生動是作文的高級要求。語言的生動性是解決作品文采的關鍵。生動的語言,是作者運用修辭的結果,是一種富有靈性的創造,它包含著作者對客觀世界的思考、分析、綜合和概括,包容著豐富多彩的思想,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語言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動的語言是學生語言基本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高度融合,是學生語文素質高的一種重要體現。為達到這個目的,在引導學生的同時,積極撰寫生動的作文,身體力行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快速作文教學的重要意義還遠遠不止如此。這只是在課堂上的表現,它的重要的思想基礎是大量閱讀和深厚的生活體驗。它把語文學習和語文素質的習得有意無意地推向課堂之外。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語文素質在課外這個無比廣闊的時空中進一步得到錘煉和提高。
二、優化課堂教學環境開辟人文教育園地
語文素質的基本內涵的認識的加深,是伴隨著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一塊來完成的。語文教學實踐完善了對語文素質的認識,而對語文素質的認識的完善又進行一步促進了語文教學實踐。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以人文素養為核心,人文素養與語言能力并重、不可分割的語文素質觀的指導下,教師語文教學的思路豁然明朗起來。大量閱讀成為檢驗和豐富語文基本能力,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多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差不多成為當今語文教育同仁的共識。在此,所說的多讀,不僅是指對課程教材上的文質兼美的課文要多讀,更是特指廣泛地閱讀課外讀物。在指導學生閱讀中,對學生的閱讀分為自由閱讀和集中閱讀兩種形式。自由閱讀,是指對學生的閱讀不規定具體的閱讀內容,也可以不分地點,但教師對閱讀的方法要作指導。比如,不動筆墨不讀書,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方法,善于質疑的習慣等。集中閱讀,主要是指在教師親自指導下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規定閱讀時間,交代讀書方法,回答有關問題。更有甚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精彩段落進行朗讀訓練,玩味欣賞,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鑒賞能力。還引入生活的活水,大量增加精美的時文。此外,還對學生閱讀短文和巨制,課上閱讀和課下閱讀,讀書和做筆記提出了要求和規定。古典文學是沙里淘金、經受了時間的檢驗的藝術精華,讓學生去感悟和咀嚼古典文學精品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質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總是想方設法給學生補充大量的古典文學精品。如學習了《詩經》中的《靜女》、《采薇》,就給學生補充屈原《離騷》《九歌》,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和感悟中,體味南北朝民歌不同的審美趣味。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在多讀多背中,在反復玩味中,學生潛心感受祖國語言的精妙,汲取祖國文化的美的精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尚建樂 單位:河南許昌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