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創業教育論文
一、概念的厘清
1.創業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創業教育就是創辦企業的教育”的狹隘認識,這是推進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從實質上講,創業教育是一種新興的生存教育、素質教育、發展教育和創新教育,是一項理念普及、政策保障、師資建設、課程建設相協同的全員育人系統工程。它以培養創業型人才為目標,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要義是培養創業“意識”和“精神”,體現為堅韌不拔的意志、團結合作的作風、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此為創業教育之“道”,也是廣大創業教育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的理念。正如美國著名學者馬克•思哈尼所提出的:創業精神的培養是高校創業教育質量評估的重要參考系數。
2.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指德育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德育功能是德育價值和目的的保障,是制定德育目標、規劃德育內容和選擇德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礎。國內學者對于德育功能論述頗多,從廣義上理解,德育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民族性格功能、人格優化功能、認知發展功能等。本文從大學生“個體”的角度,依據德育的感化性、內化性、自主性、廣泛性和制約性等特點,探究創業教育視角下德育功能的內涵,即德育究竟能“干什么”。
二、創業教育與德育關系的辯證分析
創業教育與德育是相互促進、互相補充的關系。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學生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這與創業教育的定位高度契合。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創業教育是實現學生知、情、意、信、行統一的過程。如果教育僅僅單純培訓學生創業技能、提高學校就業率,則容易導致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出現偏差。1.德育是創業教育的核心。意識、品質和精神是創業教育的內在核心與最終目標。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理念認識方面,認為“創業教育就是創辦新企業的教育”;教育方式方面,采取“快餐式”的創業技能培訓;創業動機方面,盲目崇拜創業英雄,以功利為驅動參與創業活動。如此一來,造成德育嚴重缺失。一些創業者由于不具備創業品質和創業精神,導致他們在創業的征途上無法更好地發展下去。在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將“創業”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價值追求,實現由被動向主動的過度,使得有創業意向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把握機會,不斷強化創業意識,培養創業品質和創業精神,為實施創業行為提供思想動力和源泉。2.創業教育是德育的載體。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德育“低效”是高校普遍面臨的困惑。如何增強德育實效性是教育界多年來亟須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究其原因是“接地氣”不足,體現在人文關懷缺乏、工作方法低效、過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需要和個性發展等。而創業要求創業者對社會發展、市場規律和人性特點有較深刻的把握,這與德育回歸生活、回歸人本的屬性相吻合。因此,以開展創業教育為載體,為高校進一步深化德育教育改革、優化德育內容以及創新德育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嶄新視角。
三、創業教育德育功能的內涵
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創業教育的德育功能,將德育的理念有效滲透于創業教育的各個環節。
1.目標導向。目標導向是一個選擇、尋找和實現目標的過程,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導向、奮斗目標導向、行為方式導向,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的動機水平。高職院校大學生往往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強等問題。根源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對社會發展及行業需求特點缺乏認識,造成個體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化認知缺失;二是缺乏對自身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態度、情緒、價值觀、氣質、性格、能力和體質等方面的認知。通過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創業者“知己知彼”,包括對市場的理解、對消費者的洞悉力,尤其是對自身的了解,增強差異化認識,從而明晰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學習動力。
2.成就激勵。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創業成功有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而強烈的成就動機與必勝成功信念可以誘發出相應的行為,直到最后達到成功的目標。在全球創業型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創業英雄們極大地推動著時代的發展。隨著創業教育的不斷深入,加上各類媒體的宣傳效應,使得國內外創業英雄在大學生心中產生了較高的影響力,投身創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追求的是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斗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后實現個人自身價值的成就感。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對于激發當前“90后”大學畢業生“啃老族”和“袋鼠簇”的成就動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3.精神塑造。以英、美等為代表的創業教育發達國家將創業教育的核心歸納為培育創業精神。例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提出,創業精神就是追求超越現有資源控制下的機會的行為。他們認為,創業精神代表一種突破資源限制,通過創新來創造機會的行為。這種行為具有謹慎、自信、不屈不撓、進取心、堅持性、不自卑等心理特征。英國國家大學生創業促進委員會研究與教育部主任PaulDHannon則提出,要讓更多的大學生具有創業精神,讓更多的大學生把創業當作一種人生態度。我國著名高等教育學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或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恰恰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創業教育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更應當把創業精神作為一種需要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獲取的意識和行為特性。
4.道德養成。職業道德是決定創業行為和思想的內在動力,是創業者的無形資本,也是決定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個體因素。近年來,蘇丹紅、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折射出嚴重的商業道德缺失現象。而在大學畢業生中,隨意跳槽和違約失信等職業道德問題還仍普遍存在。創業教育中提倡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創業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創業者責任意識教育,是創業者應該對自己、他人及社會所承擔的相應責任。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把它稱為“責任倫理”,強調關注個體行為后果的價值和意義。這里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剖析。第一,責任的主體是人。也就是說,強調個體必須對自身的行為后果負責。第二,責任倫理的核心是責任習慣養成。注重人的道義擔當,尤其是將責任感轉化為向社會高度負責的理性精神。因此,高校在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這種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倫理品性,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創業者。第三,責任內容是不斷演變的。當今世界,相互依存的趨勢越來越強。因此,創業者必須有強烈的影響和改造他人的意愿和意識,本著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來合理選擇自己的創業行為、創業方式,既要著眼于短期效益,又要注重環境、著眼長遠開展創業活動。
5.全人發展。全人教育就是培養“全人”或“完人”的教育。教育目標定位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其關注學生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英國高校“啟蒙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三層次的創業教育經驗值得借鑒,其強調的是“全人”素質的培養。創業教育是培養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業活動要求大學生具備自主、自信、勤奮、堅毅、果敢、誠信等品格與創新精神,要求高校培養未來創業者與領導者的成就動機、開拓精神、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開拓精神,以適應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并將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的一種選擇,轉變就業觀念。它不僅傳授關于創業的知識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像企業家一樣去思考,能像企業家一樣行為,具備戰略眼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營銷能力和決策能力,并具備較好的情商。
作者:張鋒興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校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