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農村金融供給抑制形成的原因
影響我國農村金融供給抑制的因素較為復雜,既有“三農”自身高風險等因素導致的市場失靈,也有政策失誤因素導致的政府失靈。
1.1農業經濟天然的高風險性。相對于城市和工業,農村經濟和農業存在的風險是十分廣泛的,無法預計的,即包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日然風險,也包括市場風險、價格風險、政策風險等經濟系統內生性風險,還有一些與生產經營者直接相關的個體風險。當今,在全世界范圍內,農產業普遍存在低收益、高風險特征。
1.2農村金融制度方面的問題。我國農業金融體系主要服務于城市化,金融機構吸引來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入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以后,考慮農業貸款的高風險性,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將資金轉移到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工業領域,使得農村經濟總體供不應求。盡管如今政府傾向于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受到傳統金融制度的制約,農村金融供給并沒有大幅度的增加。
1.3農村金融市場存在問題。從金融市場本身來看,主要存在非生產性借貸問題。在農民貸款中,大部分用于農民的日常生活,這與正規金融機構的生產性相悖,因而不會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支持,所以需要民間金融機構的扶持。
1.4信息不對稱與高交易成本。我國農村地區交通條件差、信息傳遞不便,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資金的供給和需求市場嚴重分割。我國農村經濟一般以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為主,農村金融需求者通常有居住分散、生產有單筆存貸款規模小、收入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擔保與抵押品等特點,這些導致了農村信貸服務的風險也相對較大。
2、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和措施
2.1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若要扮演好支持和引導農村金融的角色,應進行自身職能的調整,做到兩個方面:首先將市場機制引入到政府的管理中去,按照市場的要求來確定政府應有的職能設置和運行機制;二是將服務意識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去,讓官員們都能樹立為百姓服務的理念,真正以企業家的思維去考慮金融市場。
2.2改進農村金融供給體系的政策體系。由于完善我國農村金融供給體系的政策環境還處于探索階段,盡管當前最高決策層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但是具體的政策擬定和實施部門仍然未能認清誰是“監管者”和誰是“經營者”,強力的國家干預色彩仍較濃重,仍指望著傳統農信社和國有商業銀行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在錯誤的模式下,奢望也許會起死回生。那么: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從改革和發展兩個角度統籌起來考慮農村金融供給問題;二是加快設立農村金融改革協調機構,改變行業割裂的政策傾向;三是轉變金融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
2.3構建多層次、多主體的新型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上由于功能異化問題的出現,不但不能發揮支持“三農發展”的作用,而且還惡化了農村金融資金不足的現狀。因此,中國農村金融改革需要參照國有企業“體制外”的改革思路,對農村金融發展實行新老劃斷措施,在現有以國有銀行和農信社為主導的供給體系外,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村金融供給主體,構建起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主的多層次、多主體、綜合化的新型農村金融供給中介體系。加快建設新型的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彌補當前農村金融方面的真空地帶。明確現有金融主體的發展地位。研究中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供給的構建問題,既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問題,又是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經之路,在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必須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長遠的眼光來協調和統籌相關領域的問題,并且必須要適應中國經濟社會整體改革與發展的要求。通過創新改進農村金融體制,有計劃分階段地部署金融各方面的策略和目標,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競爭型、高效率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從而為中國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的富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保障。
作者:謝菲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