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前教育論文
一、研究分析
(一)教育活動設計意識淡薄
“教育活動設計意識”是對教育活動設計的一種看法和態度。調查主要從“畢業后是否從事幼教職業、活動設計必要性、活動設計對兒童及教師發展、活動組織意義;活動設計的動機”幾方面著手。調查顯示,40%的學生選擇畢業后從事幼兒教師職業,理由是“既然學了這個專業,當然要從事跟所學專業有關的職業。”“比較喜歡和孩子在一起。”20%學生不會從事此職業,理由是“工資太低,工作太辛苦,壓力太大。”40%學生選擇“不一定從事”,“如果畢業后能找到比幼師工資更高的工作,我就不做幼師。”15%的學生認為學習活動設計非常有必要,訪談得知,這些學生大多畢業后從事幼兒教師職業,在實習的時候帶過班并且有受挫的經歷,她們說,“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實在不知道講什么好,備課之后,強多了。”58%的學生認為沒必要學習活動設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此職業的認同度不高,學非所愿,只圖個文憑而已,畢業后根本就不會從事幼兒教師職業;另一方面是在實習的過程中受到指導老師的負面影響,認為不設計教育活動方案也能組織活動。“我看到教師根本就不拿教案上課,檢查的時候她們直接拿教師指導用書抄教案或者直接百度一下。”55%的學生認識到活動設計對活動組織的意義,但只有15%、17%的學生認識到活動設計對兒童發展、教師自身發展的重大意義。盡管教師在《活動設計與指導》緒論部分就對活動設計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釋,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學習經歷并沒有幫助學生內化這種重要性。出于“自己需要”設計活動方案的人僅占37%。63%的人是“在教師要求”之下為了期末加分才設計活動方案的。抽取的樣本作品分析發現,大多數學生的作業幾乎完全應付老師:寥寥幾個字,根本無內容可言,問其原因,“不會寫”。為了不扣分,直接“百度一下”的學生占了36%。模仿別人方案稍作修改的學生占49%。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知識匱乏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知識”包括活動設計學科知識如幼兒園教育活動特點、環境創設的知識、活動設計的原則,活動目標、活動內容及活動方法知識以及跟活動設計相關的五領域的知識、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知識、幼兒學習發展知識、藝體技能知識、《綱要》和《指南》等知識。調查顯示學生“不熟悉”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知識的人數比例非常高,依次為60%、58%、48%、65%、6%、48%、55%、61%、77%、70%、62%、12%“非常熟悉”的人數總體比例較低。而訪談的結果更加不如人意,“環境創設就是布置教室和幼兒園的環境,需要手工好,繪畫好。”“教育活動評價就是批評和表揚孩子。”學生只知道教育活動內容相對劃分為五領域,但并不能詳細地說出五領域的具體知識。學生熟悉度度比較高的知識如幼兒園教育活動特點、活動設計原則、活動目標等知識都是當下正在學習的內容,在活動設計中運用的比較多。兩個綱領性文件的相關知識,學生知之甚少。這一方面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有關;另一方面跟教師的教學不無關系,教師都知道綱領性文件的重要性,在《活動設計》課程教學中也會經常提到里面的關鍵詞,也有要求學生去學習相關內容,但總體來說,教師對文件的精神領悟不透徹,不能用來指導學生的活動設計,也沒有很好的方法讓學生系統掌握這些知識,領悟其精髓。
(三)教育活動方案質量不高
活動方案質量是學生教育活動設計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生撰寫的活動方案,要求基本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正確,要素齊全,活動方案整體一致,體現“趣味性、綜合性和生活化”。調查顯示會撰寫完整活動方案的學生百分比為40%,但作品分析的結果表明情況更糟。在隨機抽取的100份作業當中,只有20份作業的基本要素齊全;對40份考試試卷的活動方案設計題分析發現,要素齊全的學生人數更少。活動目標三個維度齊全的僅20%。活動目標不僅要素不齊,還不具備可操作性,不能達到評價尺度的作用,難以對幼兒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活動名稱的表述上,50%的學生只寫了主題如“認識西瓜”,既沒有寫活動類型,也沒有寫年齡班級。訪談時學生說根本不知道自己設計的活動到底適合什么年齡班級。學生最容易忽略幼兒經驗準備,在收集的樣本活動方案中,只有5%的活動方案有經驗準備,學生對于兒童發展的知識掌握既不多也不善于運用。學生撰寫的活動過程總體存在“結構不清晰;與活動目標脫節;說教意味濃;小學化傾向嚴重;設計的游戲與活動內容脫節,為游戲而游戲”等現象。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學生教育活動設計素養現狀的形成,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上,專科學生專業認同度不高,致使活動設計意識薄弱,活動設計知識匱乏。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欠缺也致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不喜歡重復學習,一個優秀的教學視頻,不愿意反復觀摩,不能從優秀教學行為中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不善于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除了課堂教學之外,課后很少有學生會主動練習活動設計。過多強調教師對課程學習興趣的影響,把不愛上課,不會設計活動方案完全歸結于教師上課說得太多,理論性太強,沒意思等。學習功利性太強,以在職業活動中是否有用來衡量知識價值,決定是否接受它們。在活動設計中,學生大多處于經驗層面,缺乏主動運用教育理論的意識和能力。客觀上,優秀實習實訓基地的缺乏,也是導致學生教育活動設計素養整體缺乏的一個關鍵因素。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是幼兒教育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育實踐,是學生綜合教育素養的體現,是依托理論和運用理論的一種實踐活動,這種實踐的發生和完善必須依托真實的場景———幼兒園。活動設計的起點是兒童的發展,終點也是兒童的發展。只有在正確的、真實的場景中,才能檢驗活動設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也才能促使理論知識向實踐的轉換。在實習實訓基地,學生第一次獲得了對專業的真實體驗和認識,奠定了對職業認同的基礎。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的學生活動設計意識淡薄,對職業的認同度不高,都源于她們的第一次教育實習,由于第一次教育實習接觸了錯誤的教育理念和行為,顛覆了她們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美好憧憬,對后段的教學和學習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建議
1.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要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育活動設計素養,單純依賴專業教師課堂上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重視隱性課程對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響。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而最能影響她們的隱性課程應是每天生活其中的教室、走廊、樓梯。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學校建筑的教育功能,創設專業主題墻。綱領性文件墻創設在她們的必經之地,讓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扶持政策,讓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標準能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增強她們的專業認同度。名人名家主題墻,讓幼師生找到前行的動力,使她們時時刻刻沐浴在偉大教育家的思想光輝中。幼師生通過專業反省墻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行為,以一個合格的乃至優秀的幼兒教師來要求自己,在不自覺中提升對活動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2.構建優秀的實習實訓基地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是理論之于實踐的一種嘗試,其核心目的是服務于學前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經驗應成為活動設計的起點。要了解兒童的經驗,就不能脫離兒童生活的場所,這就使教育活動設計與幼兒園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學校必須采取雙贏的手段吸引優秀的幼教機構加盟實習實訓基地,構建優秀的教學實踐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對學生形成正面的影響。教學實踐團隊可以由高校任教《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教師、幼兒園優秀的指導教師組成,共同對學生進行實習實訓的指導。
三、總結
觀察也是一種學習,優秀教育實習基地由于其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行為的科學合理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可模仿的正確榜樣。在這樣的教育情境中,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成就感和積極性,習得正確的教育行為,并以此推動專業理論的習得。學習者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真正成為主動而有效的學習者。由于整個過程“動”了起來,學生對活動設計知識的學習也會傾注熱情,理論提升也會有了動力,活動設計意識的提升也就實現了。優秀的教育實習基地在提高學生的教育活動設計技能的同時養成學生的教學智慧。教學智慧是教師的教育信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實踐經驗等綜合而成的應對實際教學情境的智慧。
作者:周端云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