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學論文
一、低碳經濟理論基礎
(一)經濟學理論根據
GDP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參考和比較依據,GDP作為經濟學主要研究課題,也讓許多人對經濟學產生了誤導,許多人認為,經濟學就是一門研究如何將國家GDP上升的學科。實際上,在經濟學發展歷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經濟學模式,經濟學不僅是對本國經濟發展進行關注,也要對世界整體性的發展進行關注。而其中,低碳經濟所關注的并非本國情況,而是全球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各國商人處于商業聯邦狀態下,而所談的大多為世界經濟發展,從事經濟研究人員,就是要使全人類獲得發展,與政治經濟理論相悖。政治經濟,也是各國為改進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所需要遵循的國家發展政策,全世界商業自由的原則,是其責任所在,而經濟學研究,應該立足于世界。經濟學研究是為國家一切利益,也是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財富為人類享受物質的象征,也是讓人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然而,政治經濟學只是為讓少數人致富,學者提出,應該更多對社會大眾的福利進行關注,應該將政治經濟學作為人類增強幸福感的重要內容。累積國家財富并非政府成立的首要目的,政府應該是讓所有公民、大多數公民都可以享受財富,并感受財富所帶來的樂趣。這些經濟理論,是低碳經濟的發展源頭。
(二)相關學科比較、繼承
生態學為經濟系統、生態系統的研究復合體,對其功能、結構、發展規律做研究的學科。根據自然系統的循環性,與能量流動模式,構建成有規律的經濟系統,可以讓經濟系統和諧融入自然系統中,從而形成全新的經濟模式,這種循環經濟,本身也是一種生態經濟模式,使用生態規律,指導人們做社會經濟活動。綠色經濟概念是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在于對人類生存患者進行維持,對能源做合理保護,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利于人體健康的經濟模式,可將其看做為平衡經濟模式。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都是在資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狀態下,轉向為資源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狀態。生態經濟理論主要是順應生活發展規律,經濟服從于生態系統。循環經濟這一循環手段將經濟活動實現生態化。而藍色經濟是在扣除自然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損耗后的國內剩余生產總值。綠色經濟主要側重于資源再利用,主要追求于綠色GDP。低碳經濟為二氧化碳排放威脅人類生產條件下所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強調于,經濟發展需避免以二氧化碳的上升為主要代價,應該將碳排放和經濟發展形成相互平衡的關系。以本質來講,低碳經濟也隸屬生態經濟的范疇,低碳經濟要比其他經濟更能將目前在經濟發展所出現的矛盾問題反映出來,從而達到高碳轉向于低碳的狀態。低碳經濟是抓出矛盾,解決問題的思想為主。而這樣的經濟思想,是人類在面對環境污染、資源危機、生態破壞情況下,所作出的反省總結,對自然與人類的關系進行重新的認識。兩者間應是相互補充關系,并非排斥關系,內含不同,但其構建和理論體系可以相互借鑒。天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氣候經濟學》中首次提出的經濟理論。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其不亞于在世界大戰時的經濟蕭條,氣候變化后,對人類的影響遠遠超出預期所想。以氣候角度,將經濟與氣候間的關系進行探討。而低碳經濟主要是將二氧化碳排放對經濟影響情況做分析研究。兩者間,從內含而言應該是一致的,針對同一問題,采取不同表述方法。目前,許多專家認為,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原型便是氣候經濟學。環境經濟學主要研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對其中做合理調節的經濟活動、環境間物質交換規律進行探討。能讓經濟活動,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夠獲得環境效益。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污染損傷估算,其中也包括人體健康損害、間接精神傷害、物質損失。對環境治理投入所產生的效益進行估算,其中也包括拯救污染所形成的效益損失,間接所形成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制定污染罰款制度,根據其排污實際情況實施收費標準進行制定;資源環境經濟學是對資源價值做闡述,講解緩解損害成本,并對其提出相應的核算與解決途徑。高碳所造成的環境損失,由此可見,低碳經濟學和資源環境經濟學也有相互補充的內容,而資源環境經濟學已經成為較為完整的學科,低碳經濟學可對其理論構建進行借鑒,從而對低碳經濟學理論體系做進一步完善。
(三)低碳經濟學構建設想
低碳經濟學為經濟學分析,以經濟學原理解決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問題,從而對環境、經濟發展進行協調,以本質上而言,低碳經濟學為生態經濟學的衍生。低碳經濟學的理論主要是應用不同角度,對全球經濟發展格局,二氧化碳排放,兩者間的矛盾問題做平衡。低碳經濟、氣候變化,其本身就已經涉及許多學科,需要橫跨多個學科才能形成綜合視野。研究主要以三方面進行:對傳統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做繼承,如結構分析、邊際分析、總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式,也包括不同國家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制定標準做分析;對其他學科分析方法進行借鑒,環境經濟中波及分析,效益、成本分析,也可對生態學中的碳足跡分析進行借鑒,國際貿易、金融工程、循環經濟等做借鑒。制度學分析,全球氣候變暖是因有些國家污染氣體過度排放所致,其影響卻早已對其他國家造成嚴重的波及,而這也是經濟學向外延伸的意義;氣候本身為全球公共物品,對于如何保護這類全球公共物品,就成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制度經濟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妥善方式。
二、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
(一)解決國際經濟合作困境,完善國際經濟學體系經濟學家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對國際經濟合作的理論進行解釋。而這些理論都是以國際經濟合作為出發點,對本國經濟競爭力、經濟總量進行提高,貿易為主要手段。單以經濟角度去理解,采取國際經濟合作方式,可有利于對各國產生合作剩余,對合作雙方皆有利。以生態效益角度出發,國際合作則更多產生負效應,出現更多環境問題。目前,各國經濟合作主要為發達國家的曲線兩端,曲線地段轉移至欠發達國家,而欠發達國家在能源結構、技術上的落后,導致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環境問題。二氧化碳有流動性,可對全球環境造成影響,產生溫室氣體所帶來的損失,遠遠高于合作經濟剩余,導致全球經濟發展困境。目前,經濟合作經濟學理論中對這一情況無法避免。低碳經濟國際合作的發展經濟思想,能對目前國際經濟合作中所存在的困境進行解決,化解困境。從另一角度看,低碳經濟可在國際整體經濟角度看到全球經濟發展,應該將其納入國際經濟學領域,從而對原本狹義的經濟學進行擴展。
(二)經濟發展新模式的理論基礎在工業時代前,經濟活動范圍小,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可被生態系統自身進行調節。隨著機器工業的發展,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遠遠超過生態系統本身的負荷能力,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的影響,威脅人類的生存。傳統經濟以物質財富為主,而現代經濟則是以提升GDP為職責。近年來,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等開始逐漸被認可,但其中都為設計低碳原理。溫室效應是當前全球所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而其根源則是因不合理經濟活動所致。對這種經濟狀況進行轉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沒有理論為基礎的情況下,很難取得良好效果。而低碳經濟完善的理論體系,是轉變經濟模式的有力支撐,以經濟模式的轉變,可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做指引。
(三)消費模式轉變所有的經濟模式,都可歸結為消費模式,以物質消費和國際消費來帶動經濟循環。以目前經濟情況而言,再增加消費,勢必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控制物質消費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低碳經濟不僅能改變傳統生產方式,也能改變消費方式。
三、結語
對低碳經濟的認識,目前還存在意義階段。而轉變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因低碳經濟理論缺乏完善性,在實踐中,人們都以相關學科理論作為基礎。在沒有理論基礎的支撐上,經濟活動易發生偏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本文對低碳經濟價值做深入剖析,低碳經濟不僅具有發展意義,還有理論作為基礎,從而構成完整的低碳理論體系,造福于人類。
作者:李超逸 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