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視角下的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剖析
1.自理能力欠缺,人際交往失調
多數學生缺乏獨立生活鍛煉,自我控制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盡快融入大學生活。此外,不同地域、性格、習慣、興趣的同學匯集到一起,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摩擦或沖突,出現人際關系不和諧,一些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應對能力,易產生孤獨感和冷落感。
2.價值觀念多元,集體觀念淡漠
隨著單一的思想認識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識內容所取代,在這一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有所淡化,他們過于關注自我,較少關心和體諒他人。進入大學后,部分同學存在自負、自私心理,缺乏應有的集體榮譽感,較少參與班級活動,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
二、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視角下的大學新生教育實施策略
高等教育是對基礎教育的延伸、擴展和深化,對中學教育有很強的示范作用,直接且深入地影響著中學課程建設和評價標準。因此,高校要注重突破傳統觀念,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針對學生從中學步入大學,對周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學習找不到方向和目標、人際關系不融洽等狀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新生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有效銜接與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著力培養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1.轉變教育理念,打好對接基礎
首先,要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大教育理念。要破除不合時宜的觀念和體制障礙,與時俱進,大膽實踐,幫助大學新生盡快樹立新的人生目標,重視塑造他們良好的行為品質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能力素質,培養他們終生學習的習慣、創新創業的意識、務實奉獻的品質,引導新生在接受系統知識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其次,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人才質量觀念。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開展新生教育,既是對“大學新生”這個主體的尊重,也是對新生的人文關懷。因此,要適應社會發展,建設思想水平高、業務能力優、責任意識強的教師隊伍,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多維度的、民主的教育教學管理和評價激勵機制,為新生營造自由、主動、活潑的發展氛圍,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培養他們合作競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引導他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再次,要強調德育,樹立人格教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教育過程是個體知識化的過程,更是人格社會化的過程,要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由無知、無能的自然人逐步轉變為具有生活能力、自覺接受社會約束、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社會人。必須扭轉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重視對新生的人格培養和塑造,把培養高尚人格作為新生教育的立足點和終極目標。
2.創新教育模式,暢通對接渠道
首先,教育內容要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教學內容要緊跟時發表展的步伐,反映現代教育要求和人才成長規律,更多地體現學生能力和個性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靈活性、多樣性,推進學分制管理,讓新生感受到充分、自由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根據自身能力、興趣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和修學計劃,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育人機制要由重管理向重服務轉變。要根據新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積極推進管理體制創新,整合教育資源,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輔導員、班主任要深入教室、實驗室、寢室、食堂,熱心關注新生的日常生活,并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引導新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制定生涯規劃,自然融入學校氛圍。再次,管理模式要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要把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質教育放在與知識傳授同等重要的位置,及時把握新生思想動態,關注他們能力的培養和優良品格的養成,重視他們的主體選擇和個性表達。同時,要重視發揮社會和家庭在青年學生培養教育中的作用,引導新生加強自我管理,形成教育合力,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全員化、全方位化和全過程化。
3.改進教育方法,提升對接效果
首先,要確立新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和塑造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社會人,必須擯棄以授課為教學活動主題設計的傳統,使教育成為學習者主動的過程,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調動新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習的主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駕御教學過程,指導新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新生要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進行目標選擇,自覺進行價值判斷,發揮和挖掘自身主體地位的獨特作用和積極意義。美國新澤西大學的新生頭年計劃讓新生作為主體置身入學教育活動之中,廣受歡迎,值得借鑒。其次,要構建平等暢通的對話渠道。要對新生真心關愛、高度負責,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開展教育引導工作。要重視教育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引導新生擴大活動范圍,獲取更多的信息,提高交往能力;要通過組織師生懇談、興趣結對以及形式多樣的社團和校園文化活動,在師生之間搭建分享知識、交流情感的互動平臺,促進教學相長;要重視發揮高年級學生骨干的作用,鼓勵新生加強與高年級“學長”之間的交流,以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時進行正確客觀的自我評價,為未來大學生活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奠定感情基礎;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辟新媒體教育陣地,掌握與現代大學新生交流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增進師生間的互動與了解,促進新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再次,要重視社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精心設計系列化校園活動,積極搭建更多平臺,讓新生在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的活動中認識大學、開闊視野、鍛煉能力、融入集體,提高社會適應性;另一方面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心理輔導、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來指導新生克服“新生綜合癥”,正確認識自我、適應社會,學會自我調節、懂得尋求幫助,磨煉意志品質,保持開朗心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作者:侯燕 費擁軍 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