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物理教學論文
一、學生問題來源
學生受所學知識的限制.
二、解決措施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上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問學生,誰能解釋“兩個影子”出現的原因?有幾名學生進行了猜測性的解釋.筆者沒有給學生指出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趁機引導學生晚上再進行觀察,看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兩個影子?有沒有可能出現三個影子?四個影子?筆者進而又給學生提出了關于“無影燈”的問題,無影燈為什么沒有影子呢?燈———沒有影子?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筆者給學生的建議是課下自己通過閱讀科普書籍及上網查閱資料驗證自己猜想的正確與否.課堂上,能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的重要性,并在現象之后能進行思考,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被調動起來了,筆者覺得這是學生通往科學研究的很重要的環節.之后,如果學生能通過實驗探究、閱讀等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這該是一件多么振奮人心的事情!案例三
1.一位同學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聲,經過1.5s聽到回聲,那么,這口枯井的深度大約是多少米?(聲速取340m/s)
2.一輛汽車以15m/s的速度向山崖行駛,在一座山崖前鳴笛一聲,經2s聽到了回聲,求鳴笛處到山崖的距離是多少?(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學生很順利地解決了第一題,也掌握了解此類題目的方法,那就是將時間或者距離除以2,但是當問題情境改變的時候,學生仍然以不變應萬變,看到回聲,還是簡單地將時間或者距離除以2,但此時這樣做恰恰是錯誤的.由此可見,回聲問題并不是簡單地將時間或者距離除以2,什么時候才能將時間或者距離除以2呢?學生并沒有透徹地理解,而教師的引導也不夠深入.
三、學生問題來源
1.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入思考;
2.學生對聲音傳播路線的本質認識.[解決措施]
1.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思考者,如果可能,盡量去做一個深邃的思考者,關注學生思考過程.當學生給出答案時,首先思考為什么學生會想到這樣的答案,而不是其它?這樣才能將思考進一步深化.
2.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錯點、錯因,不怕學生出錯.既然學生出錯了,那就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錯誤,讓學生說,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在學生的用心體會中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透徹,不輕易放過學生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和學生一起在差錯中成長.
3.放手讓學生去想,讓學生在思考中思維漸開.問題提出后,也許會有反應快的學生接著舉手,此時,老師,請不要接著提問,等一等,再等一等,給那些暫時“反應慢”的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知識內化、沉淀的時間.很明顯,一但老師叫某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其他正在進行的思考也隨之停止了,代之的是被動地聽或接受.而課堂上,思考停止,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種種現象表明,沒有經過學生思考、消化的東西,只是知識的一種簡單重復、復制、轉移,不會被學生真正掌握起來.長此以往,思考的惰性形成.所以,問題提出后,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的思維過程是課堂教學中一筆寶貴的資源,沒有不同的思維,怎么會有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思維分享?怎么會有課堂上的“星星之火,引發大火燎原之勢?”“只有當知識對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他的思想和情感,激發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是掌握知識.”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掌握了知識,學生獲得了探索的樂趣,獲得了自信,這才是他們成長道路上多么寶貴的體驗啊!
作者:法國清 單位:淄博市張店區文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