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優質護理論文
1方法
1.1護理方法
心理壓力、情緒煩躁以及體位不當則會導致泌乳反射受抑。同時還應對本組產婦實施乳房局部護理,應由病房護士對產婦個人衛生做好監督和檢查,督促其做好乳頭部位的清潔與消毒,避免乳房出現局部感染情況而導致泌乳受到影響。調整產婦飲食結構,在此期間產婦飲食主要為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同時應確保其膳食結構合理,儲備足夠養分,為早期泌乳創造有利前提。觀察兩組產婦切口愈合情況,母乳喂養姿勢、自身喂奶感受、喂養信心、掌握母乳喂養知識的程度等情況。
1.2效果評估指標
①產婦喂奶感受。難受:喂奶體位不正確,伴有緊張和勞累感;舒適:母嬰體位均較為放松,保持自然狀態,喂奶時產婦有滿足感,嬰兒含接奶頭姿勢正確。②嬰兒進食姿勢。欠佳:吸吮時僅能含住乳頭,乳暈部分則暴露在外;正確:嬰兒雙唇外翻、兩頰鼓起,能夠含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并作節奏性吸吮。③切口愈合情況。Ⅰ期愈合:術創部位常規縫合并于7d后拆線,未見感染等相關并發癥;Ⅱ期愈合:術創部位常規縫合,拆線后創口部分開裂,給予換藥以及抗菌治療處理后良好愈合;Ⅲ期愈合:拆線后創口出現感染,經換藥以及抗菌治療后給予延期縫合處理。④母乳喂養信心。氣餒:在嬰兒飲食結構中加入奶粉或已經打算不再進行母乳喂養;積極:產婦認識到母乳喂養的重要性,能夠堅持母乳喂養,嬰兒吸吮姿勢正確。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組數據,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并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畢1周內兩組產婦喂養信心、喂奶感受以及嬰兒吸吮姿勢對比。
2.2術后兩組產婦切口愈合情況對比術后觀察組中所有產婦創口均為Ⅰ期愈合;對照組產婦中62例創口Ⅰ期愈合、8例Ⅱ期愈合、0例Ⅲ期愈合。組間對比χ2=6.22,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嬰兒吸吮姿勢與產婦喂奶體位之間的關系分析
產婦喂奶體位對嬰兒吸吮姿勢產生直接影響。當產婦取平臥位時,乳房會在重力作用影響下變得平坦,因此乳頭部分以及周圍乳暈向下凹陷而難以凸起,所以嬰兒很難正確吸吮乳頭并含住乳暈的大部分,而母嬰面對面時嬰兒在承受頭部重力的同時方向向下,更容易出現不適感;當產婦取側臥位時,則有較大幾率發生乳損和乳頭疼痛等情況,也難以實現正確的吸吮姿勢。由此看來,坐位才是最佳哺乳體位。對于剖宮產產婦來說,術后1周里常伴有切口疼痛等不適感,因而會對坐位哺乳造成一定限制,一般會取半坐臥位,產婦在懷抱嬰兒時負擔也相對較輕,且恐懼感與緊張感得以消除,母嬰雙方胸部更為貼近,使嬰兒能夠很容易地吸吮乳頭并含住大部乳暈做有效吸吮。本次研究發現在第一次有效吸吮方面,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更早。
3.2產婦母乳喂養自信心、感受與有效吸吮之間的關系分析
嬰兒含住乳頭以及乳暈大部方能開始有效吸吮,在嬰兒口腔內形成所謂的“長奶頭”效應,可有效避免乳損以及乳頭疼痛等現象,母嬰二者感覺也較為舒適。有效吸吮和舒適體位還有利于促進機體分泌催乳素,增強射乳反射,對乳房排空較為有利,乳汁分泌量也隨之增加,產婦在喂奶過程中始終有滿足感,其喂養信心自然也隨之增強。而無效吸吮則會導致乳損和乳房疼痛,繼而導致產婦自信心差、心理負擔較重,加之體位不當,會對射乳反射產生抑制效果,導致乳汁淤積,泌乳活動受限,乳汁分泌量減少,產婦自信心更差,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母乳喂養的失敗。
3.3喂奶體位與創口愈合之間的關系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產婦手術創口愈合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母乳喂養體位的影響。當產婦采取橫抱式喂奶法時,母嬰腹部相互緊貼、壓迫,創口會因摩擦、受壓而致愈合受損,尤其是當切口疼痛在術畢1周左右時緩解,機體敏感性有所降低,導致切口敷料擦脫產生感染,對切口愈合造成較大影響。本次對照組產婦中有2例因無法及時實現有效吸吮而誤以為自身分泌乳汁不足,喪失母乳喂養信心而改由人工喂養,嬰兒由此產生乳頭錯覺,且在后續糾正過程中表現得煩躁、哭鬧不止,原本已經Ⅰ期愈合的創口發生部分開裂并感染。
4小結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剖宮產術式的產婦來說,優質護理方案的實施有利于培養其母乳喂養信心,母乳喂養率也由此得以提高,對于母嬰雙方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黃榕芳 單位:廣東省云浮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