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科技項目支撐,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結合全縣企業和產業發展實際,我們以實施科技項目為抓手,積極尋求科技政策與企業發展的契合點,加快技術改造和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發展核心技術和產品,推動全縣產業提質增效。近年來,全縣共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07項,爭取無償資金9000多萬元,鑒定各級科技創新成果265項,獲得市級以上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111項,其中常林集團承擔的“40噸級挖掘機關鍵液壓元件及系統研制”項目和“20~25噸級挖掘機液壓系統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金沂蒙集團承擔的“重要農藥、醫藥中間體的綠色化工生產技術集成”項目、金正大公司承擔的“新型作物控釋肥研制及產業化開發”項目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對全縣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微企業,實施百企改造升級計劃,從創新能力、品牌創建、規模效益等方面進行改造升級,激發產業內生動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2012年以來,全縣技改項目累計投資121.5億元,6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比如,金沂蒙集團投資6億元新上的抗生素醫藥中間體產業鏈延伸項目,實現了從傳統化工向精細化工和醫藥化工的轉型;金正大公司利用上市募投資金26億元建設了化工產業園,實現了從單一的復合肥生產企業向綜合化工企業的轉型;東泰機械公司研發的“4HBL-2自走式花生聯合收獲機”,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并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卡特重工通過與日本川崎、美國康明斯、德國力士樂、韓國現代等世界頂級企業合作,開發的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全部實現了產業化。二是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指導,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依托常林、福瑞達等龍頭企業,推動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化工、新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做大做強、形成優勢。常林集團通過與德國道依茨、意大利賽邁等國際農機巨頭合作,新上了投資26億元的高端液壓件、投資9億元的高端發動機、投資20億元的高端智能農業裝備等項目,其中,集團年產60萬套液壓主件項目,產品順利通過了國家級鑒定,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沂蒙老區酒業公司與福瑞達藥業合作新上了海佑福瑞達項目,實現了從“釀酒”到“制藥”的轉型跨越。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三是搭建產業發展載體。重點打造臨沭經濟開發區、濱海高新區、鎮街特色工業集中區等產業發展載體,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躋身山東省前40強,正積極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以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目標,以區中園模式規劃了韓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中關村信息科技產業園、張江節能科技產業園、深圳電子科技產業園等4個“園中園”,總投資36億元的12個項目已開工建設。省級示范鎮青云鎮,規劃建設了青云工業集中區,重點培育發展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晟誠科技等項目正加快推進。目前,全縣已建成4個產值過10億元的鎮街特色工業集中區,其中,鄭山街道柳編特色工藝品園區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農產品創業示范基地”,被評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基地、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二、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夯實科技創新平臺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產學研用是前提,科研平臺是關鍵。我們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充分利用縣內外各類科技資源,鼓勵支持產學研合作,形成了科研、開發、生產緊密結合的新機制。一是鼓勵支持企業加強對外科技合作。支持各類企業參與國內外技術創新活動,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搶占行業制高點,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全縣共有64家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國家雜交水稻以及小麥、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機械工程研究總院、美國康奈爾大學等62家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和戰略合作關系,建成中試基地38家,簽訂技術合作協議52項,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三分之一。二是鼓勵企業設立科技研發平臺。縣里組建了全省縣級第一家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為科技人才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服務。支持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建設縣級以上科技研發機構,引導大型龍頭企業創建市級以上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一企一技術”等各類研發平臺,全縣65%的規模以上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平臺。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科技研發平臺6家(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24家,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是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以增強縣域創新活力、培育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為目標,自2010年以來,大力實施“專利清零”計劃和“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工程,引導扶持企業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創建國家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支持企業主持或參與制訂、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目前,全縣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件、中國名牌產品1個;主持或參與制訂、修訂國家標準8個、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5個。全縣共申請專利2102件,獲國家專利獎2項,省專利獎8項,市專利獎58項;有效發明專利密度達到每萬人3.69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縣有68%的發明專利實施了產業化開發,以發明專利為主體的項目經費達到1.3億元。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我們一方面積極引進外部智力,另一方面加快培養本土人才,著力夯實縣域科技創新的智力支撐。一是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將國際高端人才的引進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著力打造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積極引進申報國家“千人計劃”,形成“引進一個人才、發展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效應。近年來,全縣共引進院士7人,教授23人,博士31人,高層次海外專家67人,其他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200余名,其中,1人獲“中國政府友誼獎”,7人獲“齊魯友誼獎”,3人次享受國務院津貼。常林集團引進了曾經在世界500強企業、德國博世力士樂中國公司任副總裁的華裔專家鐘默博士擔任常林集團總裁,在鐘默博士的主導下,常林集團大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從德國、瑞典、日本和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聘請外國專家,引進國外智力項目70余項,鐘默博士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稱號,2011年,常林集團被國家外國專家局命名為“國家級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單位”,成為臨沂市第一家被獨立命名的“國家級引智成果示范單位”;金正大公司聘請了袁隆平院士、朱兆良院士、李登海院士等27名專家教授作為公司的特聘顧問或科技專家,讓金正大從中國緩控釋肥產業“追趕者”迅速成長為世界水平的“領跑者”。二是加快培養本土人才。以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為依托,在創新實踐中培養、發現科研骨干和技術帶頭人。在開發使用好現有人才資源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年輕科技創新人才,建立穩定的創新人才團隊。充分發揮縣內外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抓好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不斷提高人才的技能和素質。今年以來,全縣共培訓各類人員9857人,專業技術人員達到2.3萬多人,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作者:任慶虎 單位:中共臨沭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