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醫學教學認證背景下我國醫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我國傳統的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在過去幾十年中為醫學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醫學模式的改變、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逐漸深入以及疾病譜的變化,按本科醫學教育WFME全球標準的要求,我國醫學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整合、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一系列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教育理念落后;課程內容過于強調學科本位與知識傳授,缺乏整合與能力培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難以反映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課程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等。上述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學非所用,狹隘地專注于技術而缺乏全面思維,制約了我國醫學教育質量的提高,阻礙了我國醫學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我國醫學院校對教學認證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對提升醫學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環節。我國各醫學院校教學方式上大都采用三段式: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和臨床專業課;方法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理論講授和小組實驗或見習。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認真借鑒國際醫學教育的先進理念,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結構調整、教學內容更新、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學探索了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科研思維訓練,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系統培養模式;第四軍醫大學研究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二、國際醫學教學認證背景下我國醫學課程教學模式亟待改革的必然性
上述教學改革的實施使我國醫學教育面臨的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在許多方面仍無突破性進展。對照國際醫學教育標準要求和實際需要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教育理念落后,忽視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輕人文德育教育,輕能力和素質培養,重自然科學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未普遍有效實施,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流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維等能力的培養不夠;考核評價方面,重視知識測試比重,忽視技能、態度測試比重;PBL的評價方法不完善;總結性評價多,形成性評價少。醫學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以上因素嚴重制約了課程教育質量的提升。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與國際標準的差距日趨顯著,深化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醫學教育國際化是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審視我國醫學教育質量與國際醫學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圍繞全球醫學教育標準與認證體系,高等醫學院校必須積極探索進行課程教學質量等的改革。面對國際化挑戰,針對當前我國醫學課程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與現狀,以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南,緊緊圍繞全球醫學教育標準與認證體系,同時保持充分的靈活性,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研究探討具有我國地方醫學特色的、科學合理的、適應當今醫學模式發展需求的提高課程質量的教學策略與手段,從而提升醫學課程教學質量與推動我國地方醫學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三、國際醫學教育認證下提高我國醫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建議
通過研究《本科醫學教育WFME全球標準》和認證試點性評估,積極推進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為主的教學改革,本著逐步推進、以點帶面、突出重點、務求實效的原則,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1、指導思想和目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我國現有190余所醫學院校,其辦學歷史不同、水平不一,但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幾乎千篇一律,既不能反映不同地區地方醫學院校的水平與特色,又缺乏具體要求,與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之間缺乏有機的結合。因此必須突破以上限制,圍繞全球醫學教育標準,同時保持充分的靈活性,以更新理念、促進改革、保證質量為目標,從國際化的視野來積極推動醫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探討以適應我國地方醫學特色的創新和改革模式,推進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本土化。
2、轉變課程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傳統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導向,強調教學計劃的法規性、指令性。《本科醫學教育WFME全球標準》和認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必須改革教學理念,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學主體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將來學生崗位勝任力的需求來制定教學計劃,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和指導,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
3、針對學生學習需要,編寫課程學習指南學習指南的目的:讓學生樹立先進的學習思想,掌握課程新理論、新知識,以提升國際化教育的內涵。學習指南內容:明確課程學什么?使學生得到什么?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如何學?如何教?學到什么程度?如何評價學習結果等。學習指南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確學生學習達到的崗位勝任能力的目標;二是指導學生科學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三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四是提供學習課程主題的相關國際國內信息,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4、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最終的學習結果為依據來制定整合教學內容從教學過程為導向轉變為以學習結果為導向,培養學生知識綜合能力、科學思維、臨床能力等綜合素質。傳統課程內容分割得太厲害,不重視提高綜合素質。目前,世界各國的醫學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教學內容的確定,首先確定合格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明確如何判定學生是否達到要求,然后為學生達到目標創造各種學習機會。課程內容整合是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趨勢,通過內容整合打破學科之間界線,加強學科間有機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整合要注重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有機結合,要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科學思維和臨床能力的培養,開展跨學科的和基礎與臨床的課程整合,促進以患者為中心的問題的解決。
5、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為內容的教學方法改革,注重科學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打破過去滿堂灌教學方式,克服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教師由授課者或信息傳遞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管理者。引進國際先進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采取深入的而不是膚淺的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方式來理解學習內容和發展自學技能,減少事實性知識數量,培養自主性學習模式,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整合式學習,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的目標式學習等,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
6、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從應試為基礎的考核制度變為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借鑒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方法進行分析,高標準評價學生對知識掌握、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和知識綜合應用能力。改革死記硬背為基礎的考核制度,注重考核學生分析與解決臨床問題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實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醫學倫理等方面的內容。不僅要重視學生得到了什么,還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思路。注重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智力因素,也應評價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視考試結果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反饋引導作用;總結性評價的目的在于作出判斷,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改進完善,加強增加形成性評價的比重,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將形成性考核作為學生自我評價的主要方式,及時掌握、了解學習狀況,使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
四、總結與展望
醫學教育國際化是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審視我國醫學教育質量與國際醫學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圍繞全球醫學教育標準與認證體系,高等醫學院校必須積極探索進行課程教學質量等的改革。在國際醫學教育認證下提高課程質量的教學改革研究,對有效實現醫學教育和醫療實踐橋梁的對接,對促進醫學教育發展,真正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衛生人才與促進醫學教育國際化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對我國其它醫學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具有很廣泛的借鑒、推廣意義。
作者:伊正君 付玉榮 吳曉燕 單位:濰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