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養成教育論文
一、重視情境教育,培養道德情感
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這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環節。道德情感是隨著道德認識的提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也是人們對現實的一種態度的表現。一般表現為愛國情感、集體情感、榮譽感、責任感、義務感、友誼感、自尊感、榮辱感等。在教學中,借助錄音、歌曲、投影、演示等,創設具有較強感染力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如教學《誠實》一課,我用色彩鮮明的投影片和配樂錄音,向學生講述了一則動人的故事:一位國王為選擇王位繼承人,將煮過的花籽發給孩子們去播種。幾個月后,當別人手捧盛開的鮮花送給國王時,只有一個少年抱著空花盆傷心地哭泣……這樣就將學生帶入了一定的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誠實守信”的種子,喚起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從而促進道德的培養。又如教學《不要譏笑他人》,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發問:“從小到大,別人給你起過外號嗎?有沒有因為自己的缺點或缺陷被別人譏笑過?當時你的心情怎么樣呢?”由于大多數學生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感體驗,所以他們主動參與的欲望特別強烈,感情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說得情真意切:被別人譏笑時,傷心、難過,痛苦、憤怒,抬不起頭來。由于學生經歷過真實的情感,教學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認同。然后,我們利用心理互換法、榜樣感染法等進一步激勵學生的道德情感,把深刻的道德認識和強烈的道德情感結合在一起,情通理達,情理交融,從認知情感到行為實踐的轉化也就自然順利地完成了。課后,學生之間互相取外號的現象也基本消失了。
二、課內外相結合,強化道德行為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升華,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道德行為的轉化與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不僅是知行統一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最佳途徑。如《關心父母》一課的教學:課內,我利用聽錄音、榜樣激勵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喚起學生主動關心父母的情感;課外,又以“孝心獻父母”為題,開展了“當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買菜、燒飯、打掃衛生、洗衣服等瑣事,體會到父母的辛苦與操勞,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私、博大的愛,從而使學生對父母的關心、摯愛之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如“三八婦女節”到了,利用思想品德課,我們開展“我為媽媽獻賀卡”活動。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問:“三八婦女節到了,你打算做些什么呢?”“幫媽媽做家務,打掃衛生。”“送媽媽賀卡。”我表揚了這些學生的想法。接著我讀了以前一位學生的周記,主要講的是她曾用零用錢給母親買了張賀卡,結果母親責備她亂花錢,她做了一件沒有讓母親高興反而惹母親生氣的事。接下去我問:“你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怎么辦呢?”很多學生想到了要親手給母親制作一張賀卡。于是我們就利用這節思想品德課請學生設計制作賀卡。做賀卡,送賀卡,其實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活動,但從學生星期天寫的周記和思想品德課介紹自己的“作品”,特別是學生在賀卡上寫的詩或賀詞中,我們可以體會每位學生內心流動著的對母親的無限感恩與熱愛之情。實踐證明,課內外相結合,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強化訓練,效果明顯。通過開展上述活動之后,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學生越來越多,原來學習靠父母操心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也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標志。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教育,不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更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如朱智賢所說:“小學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在實踐活動中,通過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不斷矛盾統一的過程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作者:蘇金貴 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