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背景下網絡教育的文化功能與定位
1.網絡發展引發文化變革,網絡文化改進教育形態
網絡打破了以往教育的有序性,作為學生可以在—定限度內自行調整學習時間,如果有能力,可以在—學期學完好幾年的課程,也可以按興趣自行調整學習內容;不同階層有可能通過網絡享受同樣高質的課程。與其說網絡帶來了夢想,不如說帶來了實現夢想的路徑,帶來自由選擇教育的機會。教育將走出—刀切的局面,真正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教育形式即組織方式也變得豐富、自由,更具合理性。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當然,網絡教育也帶來不少新老問題,如:打游戲上癮,過多上網影響視力及健康,過多上網造成人際關系冷漠,團結協作精神缺失;網絡上始終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這需要我們抓緊時間進行前瞻性研究,提出應對策略。
2.網絡環境下中小學教育環境模式變革
傳統中小學教育環境主要是家庭、社會、學校。幼兒期以家庭教育為主,家庭教育對性格、人生觀的形成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小學至大學階段,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的影響逐漸減小,社會教育的影響逐漸變大。網絡出現后,網絡成為教育環境的新要素,孩子面對的教育環境更為復雜。網絡教育其實就是社會教育的—部分,但由于其開放的特點,包含的范圍遠遠超過傳統社會教育。幼兒期仍以家庭教育為主,上學之后,由于網絡的影響,相當于社會教育過早過量對學生產生影響,呈現學校、社會教育共同主導的局面。由于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而網絡信息良莠并存,學生缺少分辯能力,從而產生許多新的社會問題。由于網絡介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溝通更為方便,相互影響更深,有利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良性接軌。網絡環境下教育環境的利用與優化,是網絡教育研究的基礎性任務。
3.人本理念指導網絡教育,網絡教育體現人本理念
許多人認為,網絡教育是—種機器化,“人”的元素嚴重缺席的教育形式,與人本理念相違背。特別是在學校,學生過多依靠網絡,會忽視實際生活,情感淡化,對人冷漠,缺少協作精神。其實,這都是在網絡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需要我們積極尋找對策。并不是人活動多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本理念,文革時什么機器都沒有,但到處貼著程式化標語,教室大講階級斗爭,可是人本理念體現在何處?看看如今網絡出現的大型社區,微博、QQ群,參與度非常高,正是因為這些形式容易滿足我們的需求,說到底還是人與人的交流,只不過形式變化了。網絡不僅不與人本理念相悖,而是相輔相成,更好體現了人本理念。這是由它的特性決定的,高速、共享、開放,首先是促進了教育公平,以前講教育公平,但總是要考慮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實際很難公平。有了互聯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通過—個網絡終端和較少成本,就可以享受全球的教育資源。其次是促進交流,通過網絡,有相同興趣愛好的陌生人可以隨時交流;當周圍沒有人可訴說心事時,可以在網上找到傾聽者;想解決—個問題時,網上有許多熱心的解答者。最后是促進自我認識。網絡是—個多元化的世界,通過溝通交流,很多人開始知道自已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也開始有了文化的相互認同和彼此尊敬。上述所談到的教育公平、溝通交流、認識自我,都是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可以這么講,網絡的出現讓以前很多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的人本理念得到了付諸實踐的機會。
二、中小學校園網絡教育功能的定位
中小學校園網絡教育既是網絡教育的—部分,又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應重點著眼于師生需求,并充分利用網絡的特性。學生對校園網絡的需求,主要包括這么幾類:(1)知識性需求。學生由于學習能力和個性興趣,需要校園網絡提供超出規定教學內容,超出課堂的知識資源。(2)反思性需求。學生既需要通過網絡,來彌補課堂學習沒有掌握好的內容,也需有一個參照,正確觀照自己學習的程度和方向。(3)交流性需求。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訴求,不同年級、學校、地域間學生的相互交流。(4)表現性需求。學生需要有一個廣闊而恰當的舞臺,表現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又是煅煉和交流的平臺。學校對校園網絡的需求:(1)管理性需求。提高辦公效率,促進科學民主化管理。(2)調查性需求。學校需要及時了解教師及學生日常狀況及訴求。(3)展示性需求。對外宣傳良好的學校形象,展示工作成績和師生風采。(4)交流性需求。從領導層面加強與學生及家長的雙向交流。教師對校園網絡的需求:(1)交流性需求。教師需要與學生能夠深入廣泛交流,與學生家長隨時溝通,長期交流,與同行進行教學切磋。(2)實驗性需求。教師需要利用校園網絡進行新型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另外,家長對校園網絡也有需求,主要是交流性需求。希望能搭建起一個和學校領導和教師溝通的長期簡易平臺。
三、發揮中小學校園網絡教育功能的建議
1.中小學校園網絡教育的功能定位
學校家庭社會聯系的紐帶。與以往相比,首先是交流更為方便快捷;其次是交流范圍變大,超出地域限制;最后是通過博客、在線問答等方式,可以共享交流過程。學生展示獨特自我的舞臺。由于網絡展示實現容易,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化以前的精英化為草根化展示模式。心有多大,舞臺就多大。這個舞臺可包容多種形式,可以不斷延伸,也鼓勵協作精神。師生交流心聲,加深感情的驛站。傳統的談心有時過于直接,學生主要是受眾,不太容易講出心里話。而網絡可以通過非面對面,或者匿名形式,讓師生間交流更容易。在網絡上,教師和學生都不會像在學校那樣拘謹,不知不覺地展現了另一面,貼近了師生的心,無疑也會促進課堂交流。
2.發揮學校網絡教育作用的建議
校園網絡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任何時候也代替不了學校教育,只能是它的有益補充和有機延伸。充分考慮網絡特性,利用它更好地為教育服務,是我們研究的重點。要發揮好校園網絡教育功能,除了良好的硬件設備、穩定的網絡環境外,要做好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育工作,網絡只是提供了教育的可能性,只有通過教師的參與和創造,才能真正用活網絡,讓它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只有把學生吸引到校園網絡里,才能真正發揮其教育功能。要辦草根化校園網絡,處處都體現出周邊的事物,才能讓學生感到特別,不可替代,才能吸引他們。另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特別是吸引學生參與管理,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參與。
作者:季炯 單位:海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