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成性課程設計原則
生成性課程是指在生成性教學觀指導下執行的課程。因此,生成性課程要有開放性、參與性、非線性的生成性教學理念的特點,同時生成性課程應該滿足學生線性學習與隨機進入學習的要求,體現學習者的主體、自治地位,引導學習者積極參與,因此生成性課程設計應該注意如下原則。
(一)轉變思想,接納生成
生成性教學的成敗在于教師如何設計課程,如何引導學生恰當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學習,而不是只有接受學習或只有探究,在于老師如何應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何對教學過程進行重新審視。因此,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還要有接受學生各種問題的挑戰,進行引導決策的能力,在課程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出現的各種情況,增加預設,準備應對突發事件的策略,收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思維想法,及時反饋評價學生。
(二)動態開放,隨時進入
傳統的程序教學,機械式教學,預成式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發展,這種情況的存在就是因為缺少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需要自由的提出問題,給予正確的引導,促進其智慧的延續與創造,因此在課程設計的時候要提供給學生自由言論的機會,對于課程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計劃,課程作業能夠發表學生自己的想法。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進入知識的學習。
(三)個性獨立,協同合作
根據交互理論框架,交互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分成三個階段:與概念的交互,任務的交互,與人的交互。因此,要想獲得高階的與人交互就要先做好個人的與概念的交互,該階段就是學生個性獨立的學習過程,將個人原有知識經驗,去同化吸收新的概念成為個人經驗的一部分,修訂個人認知圖式,然后基于任務展開與人協作的交互,這個階段是實踐應用階段,需要前期概念的支持,這是要有充足的資源支持,包括老師的指導評價,學生智慧的集合,拓展資源的供給,學生要懂得何時需要何種資源,在合作過程中利用自身概念,實踐應用,啟迪靈感,發揮創造。依據大衛•安德森的三個存在理論,學生在社會性存在背景下,依托教師創設的教學性存在,進行合作學習,最終獲得認知性存在,三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持,共同促進。
(四)知識聚合,過程記錄
網絡課程的設計、開發與應用在取得一定的成果與效應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資源組織生硬,缺乏語義關聯;學習資源靜態固定,利用率低;教師無法追蹤學生學習過程;大部分課程是學生自主參與動機不足。所以在生成性課程的設計時,應該加強知識的聚合,提高知識之間的語義關聯,記錄學習的整個過程,老師查看學生的學習記錄,給予學生適當的建議,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該效能的實現不僅要有老師的教學智慧,還要有技術平臺的支持,Mediawiki中的語義搜素與記錄統計功能,滿足資源關聯與重用。
(五)多元評價,全程支持
學生不僅僅是被評價對象,更應該是評價者。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主體地位與自我控制,才能激發起興趣和動力。所以,在課程設計時要滿足多元評價,提供老師學生平等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同伴與老師的評判中迅速成長。網絡課程應該提供給老師全程監控學生學習,對于在教學中動態出現的教學問題給予正確及時的引導與決策,支持學生的發展與創造。
二、生成性課程設計模式
依據生成性教學理念,在生成性課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網絡課程設計的經驗與不足,歸納出生成性課程的設計模式,該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任務驅動下,學生利用可以得到的學習資源進行獨立、探究、協作學習,并且相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生成性的資源,對于該資源進行聚合管理形成個性化的學生學習主頁,整個過程需要教師的決策,合理引導與疏通知識之間的流通與交換。
(一)三個過程
1.學生學習過程
生成性教學講求學生的獨立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強調有效交互與挖掘利用資源,要讓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主宰地位,在有支持的資源下,意義建構學習。所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該設置寬松豐富、由低到高、由簡入難、形式多樣的內容。在此的學習過程分為了:學生自學、教師引領、自主探究、同學討論、學習活動。①學生自學是基礎,在此課程要提出結構合理,組織清晰的教學內容,并且要有這個學期的教學計劃,有利于學生獨自安排學習,并且提供給學習者書寫學習體會,質疑教學內容的機會。②教師引領主要是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指導與幫助,解答疑難問題,在學生偏離學習軌道的時候及時的糾正。教師引領能夠引導學生完成最基礎的概念性知識學習。③自主探究是學生個性與能力的體現,也是課程開放性的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學習者需要資源或者老師與同學的幫助,完成問題的解釋,同樣,老師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設置相應的題目,讓學習者獨立完成④同學討論是在概念性交互基礎上的一種應用,是學習者再次整合與梳理知識結構與體系,完整流利的表達,加強同學交流與溝通培養社交能力,同時在與同學的討論中能夠產生新的靈感與知識。⑤學習活動是學生知識的應用,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鍛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管理控制能力,學習活動以章節為單位,不易復雜。
2.項目驅動過程
教師應該在學習開始之前,依據課程內容與特點,提前預設完成該門課程要做的一些項目,讓學習者自由組合完成,或者由學習者自己選擇項目名稱,該項目是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隨著學習的深入不斷前進。該項目與學習活動不同,需要一個學期來完成,包括項目準備、立項、開展、總結、成果展示五個階段。項目驅動過程中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與支持,要制定詳細的時間計劃與任務分工,規定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完成的文檔與可視化成品,并且在項目過程中給予階段性的評價,制定相應的鼓勵與激勵措施。
3.信息交換與管理過程
依據生成性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知識與資源,不僅有教師提前預設好的知識,更有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與學生思考創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在不斷的交換與流動。學生學習過程與項目驅動過程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前進的關系,項目的完成需要學生基礎概念的支持,需要協作學習培養合作學習的默契,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又會驅使學習者主動探究學習,知識在兩者之間回環往復,不斷的升高。在該模式的外部循環中也是一種信息的流通與交換,教師的決策與學生的認知交互,影響或者改變學生學習方向,同時生成性資源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部分,這時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管理,記錄,建立較強的連接,給予學習者提升反思的機會。
(二)三個要素
1.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的產生決定了學生是否真正的參與到教學當中。生成性資源受多方面的影響:首先,生成性資源產生需要學生開放心態,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思考質疑了才會有生成性資源的產生;其次,老師的決策深刻地影響著生成資源的產生,這就需要教師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決策;最后,生成性教學是學生學習過程與項目驅動過程得以進行信息交互流通的基礎,只有真正學習了概念性知識,在項目驅動中才能產生生成性資源。
2.教師決策
在課程進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與改進,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教師決策也是生成性資源轉化成個性化知識的催化劑,幫助學生整理選擇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生成的資源。
3.個性主頁
個性主頁是學生的虛擬家園,是主體地位的體現,是對個人生成性知識進行管理的基地。學生的個性主頁記載了學習活動的心得體會,項目驅動過程中的貢獻,記錄了老師的要求與希望,這是生成性資源的聚集地,學生可以在這里寫下學習心得與體會,有利于老師進行管理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設置個性化空間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設計調整頁面布局以及功能模塊的安排。
三、生成性課程開發
本研究在生成性課程開發模式的指引下,選取《媒體與教學》課程,進行生成性課程開發實踐。該課程是教育技術專業大二必修課程,旨在培養本專業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所運用的各種教學技術與媒體,具有實踐性、操作性、應用性的特點,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動手、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課程內容分析
《媒體與教學》教學共分成三個部分:課程學習、課程實驗、課程實踐。其中,課程學習分成八章,前三章是概念性內容,后五章是技術應用的學習,各章之間獨立性大,適于展開模塊式學習。課程內容技術性實踐性強,需要及時的操作實踐,同學之間建立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制作,有利于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
(二)平臺安裝與調試
本研究選用mediawiki開源平臺進行課程的開發。Mediawiki是基于php語言開發,平臺安裝時應該布置php的運行環境,數據庫選用mysql,服務器選用apache。搭建好運行平臺后,在mediawiki官網下載mediawiki與semanticmediawiki的源文件包,然后把mediawiki源文件拷入之前安裝wamp生成的www文件夾中(默認C:wampwww),然后打開wamp,出現在電腦右下角欄目,點擊wamp選擇localhost,打開瀏覽器,找到mediawiki,打開運行就安裝完成,最終生成LocalSettings.php文件,放入根目錄下。配置站點Logo。打開LocalSettings.php,增加一行:$wgLogo=“指定Logo圖片的地址”。開啟文件上傳功能,還是在LocalSettings.php文件夾中,把$wgEnableUploads的參數內容設定為true。
(三)頁面設計與內容安排
本課程內容以模塊化的形式展開,并且內容之間設置超鏈接,每個章節里面都有具體的教學活動,學習任務,拓展資源。Mediawiki提供了開放的個性化頁面設計和方便快捷的頁面建立。該頁面需要簡單的css+html基礎就可以設置個性化的頁面,本研究所設置的單元模塊內容是學習要求、學習導入、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拓展資源、項目學習。其中項目學習貫穿于每一個單元,不斷提示學習該單元,項目任務應該做到哪里,對項目有什么幫助,并且頁面有超鏈接,可以方便靈活跳轉其它頁面。
(四)項目與學習設計
貫穿課程始終的項目學習,單獨設計成一個模塊,該模塊有項目準備、立項、開展、總結、成果驗收幾項。在項目學習欄目中提供了項目開展過程的記錄與課程學習的超鏈接,滿足信息的隨時交換,學生在項目過程的任務分工,個人貢獻,完成情況,作品都完整地記錄在該模塊。
(五)知識管理設計
知識管理就是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散落的信息進行整理聚合,便于復習反思和提升。Mediawiki開放的系統設置允許加入各種插件,其中semanticmediawiki插件能夠實現知識的聚合與管理。學生在編輯每個頁面的時候末尾加上wiki語言([[student:學生名]]),該信息就標注為某個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在wiki平臺中進入特殊頁面,找到semanticmediawiki,進入語義搜索欄目,輸入[[student::學生名]]所有關于該學生的記錄都會出現,那樣就利于學生總結反思了。
(六)開放設計
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每個頁面都設置了可編輯,每位學生都可以對每一個頁面每一個知識點進行修改與點評,在網絡課程的學習中,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學生可以對老師的評論發表意見,對既定的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隨時編寫自己的心得。四、研究不足與展望本研究在現有的網絡課程基礎上,了解其開發應用現狀不足,針對現有課程機械、程序化、缺少知識管理與資源利用率低的現狀引入了生成性教學觀這一動態、開放、非線性的教學理念,在參閱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提出網絡課程設計的原則與設計模式。由于時間短,經驗短缺,對于該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不夠深入,不能完全把握生成性教學觀的全部理念等原因,模式的設計難免會出現漏洞與不成熟,而且所設計出來的課程并沒有接受時間的檢驗,mediawiki平臺功能沒有完全開發,且頁面的安排布置,依據個人經驗,在美觀、教育性、科學性方面有所欠缺。
四、總結
生成性教學觀,是一種真正的開放教育理念,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同樣老師也要發揮重要作用,是課程改革當中的重要理論支撐。未來應該將該思想應用到各種網絡課程開發應用當中,并且在實踐中不斷驗證理念的正確性,加強理論的實踐化,改進網絡課程的開發,提高學生認可度。
作者:郭鑫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