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在當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如何按照發展生產力硬道理,建立起適應和加快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財政,這是一個新課題。本文就此談一點認識。
一、深化改革理順關系
建立新型財政,必須深化改革,理順關系,即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機制,實現由產品經濟分配方式向市場經濟分配方式的轉換。因為長期以來,在指令性計劃經濟要求下,財政一直實行統包供給型的分配辦法。許多地方已不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比如財政補貼問題,過去由于財政分配與價格分配關系不順,造成財政每年都要負擔大量的補貼,從生產資料到生活資料,其數額之大,范圍之廣超過了財政承受能力。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扭曲了價格體系,另一方面加重了財政負擔。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資源配置是以市場規律為導向,這就要求財政部門必須通過深化自身改革,把需要市場調節的各個領域交還市場,依靠價值規律發揮作用。從實際出發,當前主要通過深化改革,理順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繼續推進價格體制改革,理順財政分配與價格分配關系。也就是說既要理順產品比價又要減輕財政負擔,逐步放開產品價格,把財政政策性虧損補賠,各類價格補貼逐步轉移到市場調節領域;二是抓緊深化企業財務改革,理順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進一步規范國家與企業的分配機制。積極推進稅利分流,逐步解決企業經營機制不合理,產權關系不順以及企業低效益、軟約束、活力不足和貧盈不負虧的問題;二是按照統一要求認真做好分稅制的工作,規范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改變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財政收入的傳統做法,在正確劃分各級政府責權的基礎上,按稅劃分財政收入,確定支出范圍。
二、拓寬視野當家理財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源的分布,收支結構都將發生變化。因此,要打破過去理財方面的舊條條、舊框框,研究新體制下新的“生財、聚財、用財”之道,實現其方法的轉換。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擴大理財范圍,注意培養和開辟新型財源。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從過去比較注重抓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財政收入,轉向全方位、多層次地培植涵養財源。從多種經濟成份中的集體經濟、個體、合資、合營經濟等多市場、多資源、多收入中依法征稅,合理組織收入,以統籌、協調和引導整個社會財力。同時必須拓寬籌資渠道,融通社會資金,在完善發展財政信用,搞好國債流通,管好用活予算內外資金的同時,充分利用分種行業、多種形式集中社會閑散資金、搞好“內引外聯”,壯大財政實力,以較大較多的財力支持改革開放。除此之外,在用財上,資金的投向上要打破國營、集體、鄉鎮、村辦、私營企業界線,采用投資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多層次多渠道支持企業發展,廣泛擴大財源。
三、轉換職能,搞好服務
在新形勢下,財政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要變過去較多地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政策上要大膽放權,對《條例》賦予企業的多項權力應不折不扣地放下去,不留“后手”,對目前保留的權限也要簡化手續靈活變通,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在放權的同時,要搞好“放后服務”,其側重點必須放在支持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為企業走向市場服務。通過建立國有資產交易市場,促進國有資產合理流通,進而優化組合。同時要健全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沽中心等社會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上述辦法,逐步建立起以效益為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引導企業的政府與企業的新型關系,真心為企業走向市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下的新型財政,必須建立健全財政法制。這既是財政自身織組決定的,也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應更多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監督經濟。因此,應盡快制定一些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所必需的財政法規,建立起新型財政監督機制。
從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需要全社會的變革,財政作為國民經濟的綜合管理部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變革,用經營財政的思路,以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建立起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新型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