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課程現狀
(一)課程內容的“學術性有余,職業性、生活性、實踐性、趣味性不足”
新課程改革的本意是要適當降低課程的難度,而實際上由于新課程拓寬了內容的廣度,強調能力的培養,難度未降反升,由原來的“繁、難、偏、舊”轉向為現在的“繁、難、深、多”。這樣的課程內容學習起來難度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難以完成任務,容易給學生造成挫折感,也不太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造成部分學生的學術性輟學,從而阻礙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課程實施過程“專制性”仍然突出,而民主性、參與性、探究性遠遠不足
新課程改革希望課程實施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過程,而教育的現實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濤聲依舊”,教師仍然統治著課堂,壟斷著課堂的話語權,是課程實施的主宰者,教學過程的民主、平等、對話、合作與交流等觀念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課程實施缺乏人文關懷,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以及他們特定的生理、心理特點沒有得到充分的考慮和保障,學生的積極性被壓抑,主體性被消解。這樣做的結果是容易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從而阻礙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三)課程評價缺乏實質性的變化
新課程改革希望淡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強調評價的發展功能,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而教育的現實是:傳統的、只重視結果的評價方式的慣性非常強勁,仍然有著廣泛的影響;評價形式多樣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等方面雖然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但在評價的發展功能、評價主體性的發揮等實質性方面進展不大,仍然只重視教育教學的結果,忽視教育教學的過程,深陷應試教育的泥塘。這種評價理念必然繼續影響人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最終阻礙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措施與建議
(一)真正轉變舊的課程觀念,樹立新的現代化的課程觀念
正如華東師大教授葉瀾先生在總結“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的經驗時所指出的:“對世紀之交中國教育改革必須有觀念的系統轉變……”因此,要改變我國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現狀,就要對課程觀念進行系統的變革。一是要改變精英教育理念,樹立公民教育意識,讓每個人都明白,我們這個社會不僅需要政治家、學者、企業家等精英人才,更需要優秀的工人、農民、服務員等各類普通的公民。二是要樹立民主教育的理念,改變專制性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三是樹立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改變應試教育、功利性教育的理念,讓每個人都崇尚追求真才實學、關注人的內在素質的發展觀念,而蔑視那種浮躁的、膚淺的、重結果輕過程的觀念。總之,要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要進行課程觀念的系統化變革。
(二)加大課程結構的研究和指導,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
課程結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開設哪幾門課程的問題,更涉及開設這些課程具有怎樣的教育價值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加強課程的理論研究,正確處理基礎學術教育與生活教育、統一要求與靈活多樣、提高教育質量與實現教育均衡等問題,使教育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所開設的課程門類與傳統教育開設的課程門類沒有實質性的差別,“總體上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課程,表達的是19世紀晚期工業革命技術在教育事業中的運用。
目前我們只是對這種課程進行了適當的變動,而從未從根本上改變這些課程”。為此,我們首先應該對傳統課程門類進行精簡綜合,同時在這些傳統的課程中增加現代社會與生活的新內容。我們還應盡快開設一些與現代生活、職業活動有關的課程門類,如家政、證券、休閑與保健、房產、信息技術等,使課程結構更加完善、合理。此外,課程的設置應該加強人文關懷。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社會不僅需要教育培養具有淵博知識的人才,更需要教育能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人才。為此,教師就要精選課程內容,根本改變授課方法,改善學校生活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自主的、創造性的生活態度。如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學生,教師“應該根據其身體、心理、智力、情感、社會等的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精心設置課程、進行師資訓練”。以幫助他們度過躁動的青春期。這對于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豐富他們的人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課程內容要平衡學術性、職業性、生活性、實踐性、趣味性之間的關系
課程內容保持一定的學術性是必須的,缺乏一定學術性的課程內容會顯得膚淺而無意義,最終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對學術性內容的選擇是很有科學講究的,我們應該注意選擇那些現代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增強它的現實意義。我們所選擇的課程內容不僅要使學生學會一定的概念、原理等學術性的問題,而且更要使他們有從事包括家庭活動、職業活動和公民活動在內的各種實用知識和技能,以幫助他們養成豐富的個性,并積極有效地參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活動。課程內容的選擇還必須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課程應該適應兒童的需要,而不是兒童去適應課程的需要。”
(四)課程實施要切實體現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標
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抓好課堂教學。首先,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愛好,抓住學生身心特點,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使學生愿參與、樂參與,同時,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并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能參與,會參與。再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鼓勵他們勤于動手、動口、動腦,在“做中學”“用中學”。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地去尋找、思考、探索、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總之,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努力使課堂實施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過程。
(五)課程評價不僅要有形式上的突破,更要有實質上的提升
課程評價是一個指揮棒,引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真正實現評價的發展功能,促進教師、學生和教學活動的發展,就學生而言,評價就必須真正觸動學生的靈魂,滿足或切合學生心理需求、情感需要、學習需要、思維特點等,從而真正促進其發展。就教師來說,評價應該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真實感受,是對真理的一種理解,是自己修養水平的真實表現,是一種真誠的流露。同時,教師要善于創設一種公平、合理、寬松、友善的氛圍,使評價的主體性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作者:李昆秦 單位:廣東省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