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策略
1、設計單元主題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設計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單元主題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為學生營造和諧、有序的心理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同時,要及時輔導存在壓抑、焦慮、孤獨、精神緊張等不利的心理健康情緒的學生,輔導他們進行自我調適,學會與人相處,改善人際關系。下面就《同學交往》的具體課例活動內容介紹如下:參考課題:花樣跳繩活動目的:
(1)尊重同學、相互幫助、相互激勵、合作學習,加強同學之間的溝通,促進人際交往。
(2)能夠接受同學的幫助和建議,學會調控情緒,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組內關注個體差異,老師監督并給予心理輔導。
(3)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好奇感,促進學習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活動方法:多媒體教學法、示范法、合作學習法。活動過程: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多媒體教學,觀看跳繩錄像→教師示范、引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果展示、匯報表演→師生評價注意事項:檢查繩的質量,避免因繩的質量問題發生意外傷害;組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繩的擺動造成干擾和阻礙隊員跑動。課后作業:
(1)在花樣跳繩合作學習中,你是否幫助同學或接受同學幫助?
(2)在花樣跳繩合作學習中,你是否愿意與同學交流、討論?
(3)與同學交流、討論中,你是否平和、謙虛、友善地表達自己的意愿?
(4)與同學交流、討論中,你是否諷刺、挖苦同學?
2、設計教學比賽、游戲的單元主題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中根據上課內容設計教學比賽或游戲環節,通過教學比賽或游戲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比賽前焦慮、淡漠等不良情緒的學生,要給予疏導,講述比賽的目的和意義。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華爾特(Walter)認為教師工作本質上就是推銷工作,要想方設法說服學生,使他們相信教師所教授的這一學科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學習的;對于在比賽中出現四肢顫抖、心神不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為學生,要給予及時的引導,告訴學生教學比賽的總體意義,使學生對教學比賽產生正確的認識,從而以一種平常的心態來看待教學比賽活動。例如,在籃球教學比賽過程中學生如果出現動作僵硬不協調、緊張時,教師可以說“你的平時水平不錯的,我相信你能發揮出水平!”、“輸贏不重要,關鍵是享受比賽的過程,努力了就行!”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激勵學生,對穩定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發揮正常的技術水平往往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對于賽后出現情緒低落、沮喪、不安或者沾沾自喜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采用相應的心理調節方法對學生進行情緒疏導。如利用呼吸調節,是處理學生臨場情緒波動的一種簡單而及時心理調節方法,即通過深呼吸使學生的情緒狀態穩定下來。同時,告誡學生要養成敗不氣餒,勝不驕傲的良好心理狀況。教學游戲往往也是在競爭中進行的,甚至有的游戲競爭很激烈,如接力游戲等,如出現上述心理狀況時,也可根據上述心理調節方法進行疏導。
3、把握好教育時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還應注意把握教育時機,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情緒,并給予疏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憑借以往的經驗預測學生容易出現不良情緒反應的環節,進行提前教育,防患于未然。第二,弱勢群體在體育活動中因先天素質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運動能力,最需要理解幫助的時刻。第三,發生沖突的時刻。教師科根據沖突大小程度,采取相應的教育手段,尤其是激烈的沖突發生時,教師自己應保持頭腦清醒,不能采用太強硬措施,可讓學生“冷”處理,見學生情緒漸漸平息后再進行思想教育。第四,在教學中學生出現的緊張狀態。一些教學內容技術要求較高,學生怕失誤而產生害怕與恐懼心理。如跳山羊、跳箱、跳高等教學內容。為了以消除學生對于運動的緊張感和恐懼感,教師安排好學生安全保護動作后,教師親自講解示范,并用激勵的語言及時進行教育疏導。
4、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跟蹤輔導提供依據
為實驗組學生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跟蹤輔導提供依據,也是實驗測試的重要材料。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學生心理狀況,使原良好心理狀況的學生趨向穩定,心理狀況出現問題的學生向良好心理狀況轉變。通過跟蹤輔導提供依據,以便教師掌握學生心理狀況的進展情況,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改進實施方案。同時,也為后研究者提供參考依據。
二、結果與分析
1、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
有利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上面列舉自信的例子和參考課題《花樣跳繩》,可以看出,設計自尊、自信和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單元主題活動有利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們對自信的例子受到啟發,并學會了自己運用激勵語言。跳繩參考主題活動為學生建立交往的平臺,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自我調適,促進學生之間的和睦相處,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同時,教師也可設計克服困難的主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講述困難是客觀存在的,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自我克服困難。教學中也可講述體育明星的風采,為學生樹立榜樣。例如,在長跑教學,可講述奧運冠軍王軍霞的事跡來激勵學生。在具體的課例中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進行“對癥下藥”。如果學生是技術上的困難,教師要多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如果學生是生理方面的原因,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的生理狀況,作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生是怕運動量太大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在教學上可先為這部分同學減少運動量,適應后再逐步加大運動量。
2、制定有針對性的輔導措施
改善有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學生的心理狀況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跟蹤輔導并記錄歸檔,通過了解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觀察、談心、家訪、周記等途徑,把握好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動態,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同時,要與班主任、學校心理咨詢員共同探討、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輔導措施,使心理問題學生能更快向良好心理狀況轉變。例如,對于一個患有多動癥狀的學生制定一個實施轉變為良好心理的對策,既要關注其個的心理轉變,也盡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我們在上課的排位置時,讓其盡量站在前面與其吵鬧的同學距離遠點,避免隨意與其他同學吵鬧。同時,讓該學生自己說出每周違反課堂紀律可行性減少的次數,當達到預定的減少次數時,教師及時鼓勵學生取得的進展。針對“弱勢群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他們積極進取,提高其自信心。
3、教師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況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將心理健康定義為愛和工作的能力。我們教師首先要學會關愛學生,熱愛自己的工作。韋恩州州立大學萊德博士(Raider,1999)認為,要從目標評價及過程評價兩方面來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教師要掌握目標評價和過程評價所占的比例,對學生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教師要具備評估與診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技能,圍繞某主題設計實施團體輔導活動的技能,以及實施個案心理輔導的技能。《廣東省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工作職責規范》一文,是從專職心理教師的素質、工作職責范圍的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規范三個方面制訂了專職心理教師應履行的職責和應具備的素質。可見,教師掌握心理學相關知識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同時,教師要努力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況,提高心理輔導的技能。因此,本實驗的兩位老師進修了心理學課程學習,共同制定實施健康教育方案,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并向有經驗的心理學專家取經、學習。
三、結論與建議
1、通過教學實驗,SCL-9量表檢出率和各因子分以及體育成績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優于對照組。
2、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鍛煉機會,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與班主任、學校心理咨詢員協作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4、教師要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況,努力提高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勝任力。
作者:黃寧波 單位:廣州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