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管理論文
一、獨立學院現狀
1.學生狀況
獨立學院的生源大多文化基礎較差或存在偏科現象,在我國高考選拔考試中,獨立學院學生的錄取分數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分數較低,偏科現象較突出;由于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等存在地域差異,并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各獨立學院學生的知識面寬窄不一、知識結構差別較大,群體同質性較低?;谶@種差異性,獨立學院在管理方面需要一種更具接納性的方式。通過對學院招生數據進行匯總,我發現,2011年和2012年城鎮和農村往屆學生在招生總人數中所占比例高達61.1%和53%,一半以上學生有過二次高考經歷,部分學生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表現為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力不足,在面對和處理問題時過于自我中心,活動積極性不夠。他們思維活躍,卻我行我素,表現為厭學、曠課、沉迷網絡游戲等。
從外部環境來看,由于部分企業、單位對獨立學院學生也存在偏見,使得他們產生“再努力學習也無用”的錯誤認知,對就業前景持悲觀消極態度。一方面,他們對學校生活充滿渴望,但高昂的學費使其對父母、家庭有一種愧疚感;另一方面,他們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缺乏自信而止步不前。雖然在年齡上已是成年人,但是來自社會方面的不良信息、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溺愛以及自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使得他們在思想上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消極對待生活和學習,同時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監督能力不足,加之缺乏引導、激發,很容易誤入歧途。種種心理沖突使得他們的心理負擔普遍較重。
2.輔導員隊伍現狀
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獨立學院輔導員工作涉及面廣、事無巨細,這是許多在職輔導員的切身感受,由于獨立學院起步晚,輔導員隊伍也呈現年輕化,加之缺乏相應的職業培訓,教師只能在工作中逐漸積累經驗。輔導員工作內容和性質由工作對象決定。城鄉差異、貧富差距、家庭和社會生活經歷不同等導致學生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群體,在倡導人本主義教育趨勢下,學生教育更加需要注重因人而異。但在工作中,隨著輔導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越來越長,管理方式卻逐漸變得簡單、單一。這是由于學生人數多、工作壓力大、工作缺乏靈活變通,師生溝通交流機會減少,師生出現脫節,再加上學生學業、生活、安全等問題較多,導致教師容易出現“職業枯竭”“心身耗竭”。許多輔導員因不能承受壓力或感到前途渺茫而把它作為就業跳板,也使得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缺乏穩定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助推力量。
二、相關理論
1.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整體,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后才會產生高層次需要。對于現代人來說,人們對獲得歸屬感、愛和尊重的需要更為迫切。
2.人際關系理論
人際關系理論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立在彼此接納的基礎上,要學會開放自己,敢于坦露自己的情緒情感、思想等,學會接納他人,真誠地分享資源和觀念。一個高效的溝通和親密關系的建立,首先需要讓對方體會到安全感、信賴感。
3.人格發展觀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這一時期個體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和親密關系,此階段發展遇到障礙會出現同一性混亂,表現為片面的自我認知、自我目標缺失、自我與環境適應不良,導致自卑、人際關系不良、生涯規劃不良等迷失性問題。
三、心理咨詢與輔導員工作異同
從對象和數量上來說,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對的群體是出現心理困惑的正常學生,與來訪者大多是一對一進行咨詢,幫助來訪者從心理困擾中走出來,來訪者作為完全陌生的個體出現;而輔導員工作面對的是以行政班級為主體的每一位學生,是一對多,他們之間相對熟悉。在工作職能和任務上,心理咨詢的任務是助人自助,幫助來訪者成長,通過咨詢能夠使來訪者擺脫心理困惑,走出人生低谷,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最終達到特定階段的自我實現,注重保密原則,保持價值中立;輔導員工作是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保持正確的思想,關注學生思想、學習、生活、文體和社會實踐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其在各方面全面發展,維護學校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具有價值導向和引領作用。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助人成長和發展,幫助人們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去,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育聚焦教
四、心理訪談技巧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探索
“以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一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幫助許多人發生了改變。不同的身份使得師生心理發生著變化,心理咨詢中咨訪關系的建立營造著良好的交往氛圍,并促進來訪者成長,輔導員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困惑解答、學習督促和職業發展規劃教育等。正確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將促進學校各方面工作有序運行,同時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1.柔性管理
由于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差異,教師與學生在身份和信息資源占有上差別大,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的不對等性。受改革開放、地域與教育資源、家庭、人口學變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群體異質性明顯,但在心理方面呈現出一些共性,諸如缺乏自信、叛逆、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等。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師多采用程式化的“刺激—反應”模式,一旦學生出現錯誤,教師立即指明正確道路,雖然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輔導員作為學校基層教育管理工作者,通過運用心理訪談技巧與學生交流,讓他們體會到更深刻的尊重,縮短師生心理距離;通過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等,使學生感受到被愛并產生認同感。這對促使他們發生改變,減少日常生活中師生情感淡漠、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等情況具有積極作用。柔性管理注重與學生展開對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尊,讓學生在共情、理解和積極關注中獲得向上的力量,激發和促進學生完善內在的認知調節系統,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超越自我,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在學生教育管理中,應將柔性管理理念在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中進行積極實踐。
2.深度輔導
由于教育管理與社會管理的天然差別,加之學生日益接受新思想,權利意識逐漸覺醒,教師一味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越顯弊端,因此,教育越來越傾向于人文化模式。研究者將深度輔導作為學生工作的重點進行嘗試,它是指在了解學生狀況的基礎上,關注大學生成長與個性發展,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生活、學習各方面動態,調動課堂教學、心理咨詢與輔導、家長學校等各方面資源進行輔導,通過建立個人認知與行動成長記錄檔案進行追蹤。在與學生的接觸中發現,由于受社會對三本院校認可度影響,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不強,另外,部分輔導員教育管理方式簡單、粗放,造成學生抵觸情緒較大,對學校的教育和管理置若罔聞,致使出現紀律意識淡薄、誠信意識較差、行為自由散漫等現象。這些都影響著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部分學校管理者片面追求交流工具創新,忽視提高自身師德水平、學術魅力以及溝通方式的科學性,導致人際影響力低,師生摩擦增多。在當前社會快節奏的變化中,高效開展學生工作需要深度輔導,通過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形成心理默契,最終使學生表現出心理學中的“期望效應”。
良好的態度是進一步溝通的前提條件。在聆聽、共情等互動技術指導下,能夠全面準確了解學生思想政治、學習和生活狀態等各方面情況,針對學院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積極將心理咨詢技巧這種柔性管理和深度輔導方式融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并最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心理學知識技能的有效運用對于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思想觀念的提升、學習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獨立學院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在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創新學生管理方式方法,注重人文關懷。為適應柔性管理和深度輔導需求,通過開展相應心理學知識技能培訓,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五、結論
針對獨立學院發展時間短、經驗積累少的不足,本著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和人本主義關懷的原則,從輔導員工作現狀、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將心理訪談技巧應用于輔導員工作中具有可行性和適用性,并為深入開展學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渠道和方式。
作者:李衍棟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